Py学习  »  区块链

【当“区块链”遇上“ABS”】| 区块链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股债稻草人 • 5 年前 • 105 次点击  

文章来源:CSF行业平台

编者按




在2018中国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融资行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年会上,自交银国际信托的刘文雯、大公国际的温胜辉、中证信用云科技的刘洋参与了“区块链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分享在评级体系中区块链在消费金融ABS中应用的一些前景,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分析了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当中遇到的一些痛点,进而介绍了区块链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主要有哪些应用价值。以下为演讲实录。


      

图:刘文雯,交银国际信托,资产证券化部总经理


       刘文雯:首先,感谢大家坚持到最后一场,坚持到最后一场的都是真爱,也希望在业务当中可以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区块链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它的兴起也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区块链作为一个很热的话题,在消费金融里的应用也是非常有潜力的,简单来说,区块链现在明显分成两个领域,一个是以发行和买卖代币的方式存在的价值体系,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币圈,还有一类是研究区块链作为兴起技术,如何在场景应用并提升整个产品内涵的价值体系,我们称它为链圈。今天我们是聚焦在具体的消费金融场景,所以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链圈的事情。


       借用《引爆点》的提法,流行事物背后都有独特的发展逻辑。在座的各位坐在这里,我相信大家也会特别关注什么时候才可以引爆区块链在消费金融里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充分条件,以及区块链对我们社会、消费金融里面各个主体的行为以及相互交互的方式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今天各位嘉宾将就这个话题进行分享,也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解答。


       首先,由我们大公国际的温总就区块链在评级体系的应用做一个发言。


 图:温胜辉,大公国际,结构融资部供应链金融ABS负责人

    

       温胜辉: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区块链在消费金融中的应用这个主题,我主要分享的是在评级体系中区块链在消费金融ABS中应用的一些前景,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消费金融ABS,它的资产是小而分散的,特别适合做资产证券化。我昨天听了林华院长的分享说,未来的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取决于三个要素:一个是大量可复制的资产;二是信息披露要健全、完善;最后一个是要扩大投资者范围,加速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我就在想,消费金融资产就符合第一点,是大量可复制的资产,未来前景可期。目前来说,它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首先它的资产小而分散,对于评级的信息披露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次,它底层的资产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投资者对于这类的资产也非常关注,对于风险到底大不大的问题,也会有很大的疑虑。


       现在区块链来了,这个技术就可以解决信息披露不够完善、底层资产不够透明、投资者信心不足的问题。简而言之,区块链既可以解决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发挥它的优势来促进大量潜在优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因而未来消费金融ABS预计还是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再具体一点来说的话,从评级的角度,按照ABS产品发行流程,从挑选合适资产开始,到证券分级定价,然后到发行ABS产品以及到后续存续期的管理的顺序,可以从底层资产的形成、证券分级、信息披露和存续期管理四个方面分开来进行讨论。


一是底层资产的形成。消费金融基础资产分散度极高,数量一般可达10000-50000笔,同质性强,单笔资产占比低,因此不太可能对初始入池资产每一笔资产做尽调,只能抽样进行。有了区块链以后,就可以在链上获取信息,在区块链上,如果记录每笔资产详情的账本对所有主体开放,那么对计划管理人尽职调查的详实性提供了有力支持,评级机构也可对每一笔资产的质量进行分析而非由于技术所限采用抽样调查手段,律师事务所能更大程度地把握整个资产池的法律风险,资产服务机构也可便捷地掌握资产的还款和违约状况,投资者能穿透底层资产增加信任度。说完了初始入池资产,再来说说后续的循环购买资产,消费金融ABS底层资产的期限通常较短,而投资人一般喜欢ABS产品期限稍微略长一点的,所以很多消费金融ABS产品会设计循环购买。在循环购买的时候,却存在循环购买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例如初始入池的时候这批资产是非常好的,但是循环购买的时候就换一批违约率更高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也不容易察觉,直到存续期监测的时候风险才会暴露,风险就不能提前防范。有了区块链以后,如果在循环购买的时候,所有中介机构如资产服务机构、和管理人、评级机构、律师以及会计师都可以到链上看到每一笔真实的循环购买的资产,来评价是否跟初始资产是一样的。对于底层资产的形成就会有一个很大的保障。


       二是证券分级。资产形成以后,到评级这边就是分层测算了。目前我们对消费金融ABS的评级,通常都是提取静态池的数据,就是用历史数据来计算违约风险。理论上静态样本池历史数据质量的考察要素主要包括:完备性、无偏性、分散性、代表性和一致性。静态样本池数据信息质量会对基础资产信用质量的评估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的实际项目操作中,静态池样本是完全由企业提供的。样本的完备性、无偏性、分散性、代表性和一致性这几个属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可能和理论上要求的达到完全的一致。如果引入了区块链之后,在贷前审查、放款和贷后监督,以及回款记录都有了以后,并且是不可篡改的,而且可以由评级机构自由按照科学的抽样方式客观的选取代表性样本,甚至可以选取全样本,这样的样本就更可以代表真实的质量,对资产也会有一个更大的保障。


目前来说,评级机构对真实资产动态池的每一笔资产进行分析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依赖于与证券化资产池特征相似的静态样本作为参考来做出判断。如果有区块链的话,对动态池的每一笔资产就都可以进行分析了。现在来看,不同的消费金融ABS发行主体,比如说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传统小贷公司、互联网小贷、电商平台(蚂蚁金服及京东金融)以及其他消费金融平台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店、分期乐等)、P2P(宜人贷、人人贷、拍拍贷等)及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发行人发行的ABS产品,不同类型的发行人他们的同级别(比如AAA)产品的利率在发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就是因为投资人还是要看发起机构贷前、贷中风控水平以及贷款服务机构贷后管理能力,才能对底层的资产更有信心。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金融生态不透明、链路长、效率低、成本高以及风险防控难等诸多问题,使得消费金融ABS产品可以渗透底层资产,让主体信用评级和项目信用评级真正地实现分离,这样的话,中小平台也可以提供“低门槛+低利率”的消费金融产品,形成与巨头性企业持续竞争的实力。具体来说,有了区块链之后,即使发起机构在行业里不算巨头,只要能通过区块链真实呈现有好的资产,有很好的现金流,这样的话,更多的中小平台也可以提供低门槛、低利率的产品,从而来增加竞争力,这样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也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是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要对真实的资产进行全方位的披露,包括统计分布特征、违约率以及回收率等。现在来说,我们完全只能依靠企业提供的数据质量,我们是不容易做准确判断的,我们只能假设企业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最后是存续期监控。现在消费贷回款的方式可以有线上,也可以有线下,有一些可以监控,有一些是没法监控的。如果运用了区块链,它就可以把涉及到基础资产的风险变动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风险也可以得到提前预警。


       目前,市场上已经落地的区块链消费金融代表性产品有百度-长安新生-天风ABS,这个产品是国内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交易所的ABS,它的基础资产是汽车贷款。这个项目今年也获得了年度杰出的交易,完全是一个创新的产品。在这个产品里,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底层资产从Pre-ABS模式放款,到存续期还款、逾期以及交易等全流程数据的实时上链,对现金流进行实时监控和精准预测,提高了对基础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


刚才说了很多的好处,有了区块链就可以让消费金融ABS的不足得到很大的改善,最有效的就是所有参与机构包括监管机构看透底层资产,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但是为什么它没有完全的普及开?也没有全面铺开?得到快速的发展?我想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主要有存储能力、互通技术标准化、系统安全、法律认定空白以及监管难度大五个方面的局限性。


细说的话,一是区块链技术需实现足够的处理和存储规模,账本中不断添加的交易数据也对系统存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多个区块链技术方案、新旧系统并行,带来了互联互通性和技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由于目前技术仍处于开发和测试阶段,行业缺乏足够信息建立适当的通用标准。建立标准有助于实现不同系统的底层互联互通,开放的行业标准有助于降低应用和整合成本,并确保区块链系统构建和访问方式的一致性。三是区块链技术的信息管理和系统安全问题。网络风险成为了区块链的重要风险。因为区块链每个节点都拥有全链总账,一旦区块链系统被黑客攻陷,不仅被攻陷节点的信息会被窃取,全链储存的总账信息都可能被复制。此外,区块链系统同样存在端点(节点)安全性问题,其分布式结构使端点更易遭到攻击,在市场应用与推广之前,需进一步评估系统安全管理流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四是区块链技术的部分构成要素的法律认定存在困难。如账本中同步并向参与者公布的记录,其法律效力如何认定?是否可以作为确定基本义务和履行义务的依据?再比如,区块链有一个智能合约的话,它就可以自动执行,它的执行是不是缺乏一个健全的法律基础?最后是监管上的难度。例如区块链技术采用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避免了传统中心化经济系统结构中的诸多问题,但去中心化也意味着主体不明确,监管难以对主体进行有效控制。如去中心化及不具名性的特征加大审查难度、去中心化系统与中心化体系的协调存在障碍等。


       以上就是全部我从评级的角度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区块链在消费金融ABS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谢谢大家!


图:刘洋,中证信用云科技,市场总监


       刘洋:大家好,我是中证信用云的刘洋,先把我们集团及子公司的背景、业务情况跟给大家介绍一下。


中证信用定位于信用科技综合服务商,实收资本45.86亿元,成立于2015年,由34家国内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互联网公司及政府投资平台等共同出资成立,主体信用等级AAA,注册地在深圳前海。作为一家信用增进公司,起初主营业务主要是为企业、公司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融资提供信用增进业务,但随着近两年经济环境的变化,债券违约率的攀升,集团开始转型面向一些小而分散的资产场景提供增信,包括规模企业、小微企业、个人消费等投融资场景,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产风险穿透、评估、定价、交易,以及监管合规支撑,形成了覆盖多场景、信用资产全周期的信用解决方案。


我们中证信用云是集团下属的科技子公司,2016年底成立,使命就是为个人消费场景提供数据风控服务。初期通过引入BAT的优秀技术人才,针对消费金融场景搭建各种风控模型来穿透风险,为集团向消费金融企业的增信保驾护航。


       从2016年底到现在,累计增信额逾200亿,在贷余额100亿,集团零代偿。场景也较为丰富,从最开始信用贷,到现在的车、房、教育等分期,资产逐步从无场景转向有场景。合作方有蚂蚁、百度,包括借呗、花呗、拿去花等。


       资金来源主要是信托、银行零售,也包括私募、互金平台,同时子公司也会拿自己的资本金来投一些风险很低的项目。


       接下来讲一下我司在区块链这块的布局。消费金融有4、5年的发展,而去年应该才算是区块链的元年,去年为什么这么火?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最高已经炒到了12万一枚。我司也是从去年重点关注区块链技术应用,包括加入了工信部的可信区块链联盟、与跟腾讯TrustSQL区块链合作,将我司的风险管理系统——云瞻部署上区块链,并在银行、信托、互金平台部署相关节点构成联盟链内测,实现数据的共享、共识,风险的共担。


       核心资产上区块链,在这中间会涉及很多数据安全的问题,包括个人的数据隐私、密钥保护。比如密钥的管理,有可能我挖走竞争公司的某个运维的人员,把密钥带走,我就可以看到对方的全盘的数据。另外,我们业务模式是面向多个资产端的,而联盟链上的各家资产端是不能共享数据的,如何做到各家在链上只能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数据,做好权限管理,我们也在投入人力做专项的研究、开发。总结性地来讲,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比较早期,与各个行业、业务特性如何高效、安全的结合,是接下来重点要去解决的。


       再讲一下资产证券化,前期中证信用为两个项目提供过增信,一个是自如的房屋租赁应收款的资产证券化,另一个是去哪儿消费分期的资产证券化。中证信用云在项目中的角色,也是为母公司提供数据风控,为已经形成或者待形成的ABS资产包质量进行监控。后期在ABS这块,我们将更加深度的介入,从最初的Pre ABS资产形成到与券商、交易所的资产流转,规划通过云瞻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的高效流转。


       国家对于金融的强监管,现金贷、资管新规的落地也就意味着金融行业进行整顿期,资金端对于资产的要求变高,同时互金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需要在经营中要利润。而消费金融行业仍将持续每年40%的增长态势,互金行业在一次新的挑战和机遇中,意味着新一轮的洗牌。头部的互金企业通过科技能力提升消费金融资产质量,并借助ABS实现资产的周转,获取较低成本的融资,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业务的扩张。


区块链的技术虽然还不成熟,但其未来的应用价值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肯定的。如果把人工智能理解为生产力,那区块链就是生产关系,人工智能解决的是将现实世界数据化、模型化,区块链通过权责、激励和数据共享等方式,将权威性组织方式瓦解成网状去中心化组织方式,实现价值付出和回报的对等。在ABS领域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在资产筛选上发挥作用了,而在资产交易环节,相信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权证设计等特性,能够给参与各方带来更大的价值。


       谢谢大家!

    

       刘文雯:补充一下,刘洋总在华为做了10年,在阿里也做过很多年,在技术方面刘洋总也是非常了解的,大家以后有什么技术方面的问题,也一定可以从刘洋总这边得到一个很好的解答。


       我是交银国际信托资产证券化部的刘文雯,一直在信托行业从事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工作,今天过来也跟大家谈谈区块链,区块链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很新的东西,有些想法也不太成熟,主要跟大家分享两点自己的体会。


       一是从机构角度看,我们做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当中遇到的一些痛点,这也是我们在引入区块链技术一个最重要的起因。


       二是消费金融怎么应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主要有哪些应用价值。

   

 首先,谈谈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痛点。


 作为较早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人员,我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蓬勃发展深有感触。从2005年到2017年,在前8年里,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合计发行规模大概600多亿,而去年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当年发行规模大概是5000亿左右,这种增长无疑是显著的。交银国信作为其中一员,2017年也发行了800多亿的规模。


       十三年来, 整个资产证券化行业在客户群体、资产领域、交易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是从第一单开始到现在,资产证券化的服务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信息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深度也没有明显提升,尤其是面对投资者和从业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界面和操作方式可以说是不够友好的,甚至对发起机构、投资者、还是比较痛苦的过程,对于发起机构、投资者、受托机构、还有中介服务机构来讲都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比如说,对于投资者来讲,他主要还是看发行说明书、受托机构报告、信息披露数据来进行决策和管理。


       现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后,尤其是已经进入到投资者驱动的时代,我们就必须强调客户体验,尤其是投资者的体验和参与机构的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构建一个更友好、更安全、更高效的证券化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各家参与机构的痛点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具体而言,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中,四类主要参与机构目前都还存在一定的痛点:


 对于投资人来讲,现在投资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判断,其实还是偏重于主体信用,偏重于外部评级,资产信用的体现并不明显。从2008年以后,大家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监管当局的政策调整,它其实强调的是投资者要做自主判断的,当然评级机构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投资者要对自身风险的承受能力、投资产品风险属性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在目前的状况下,投资者跟基础资产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尤其是对基础资产的属性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呈现还不够充分。


       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如何分析基础资产的?一个消费金融资产包,比如说有70万笔资产,我们用分层抽样方法去抽200笔尽调一下,通过大数定律去推测整个资产池的总体情况。我们是按照区域、笔数、金额、借款人等等类型去抽样,这个样本属性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整个资产池的属性?我相信大家也会存在疑虑。


       在没有最优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我们一定是通过数据工具、模型工具,选择一种可行的办法和路径,但对于投资人来讲,他始终是担忧的。


       资产评估也是一个不太标准化透明化的过程,我们目前还是依靠一些客观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保证资产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方面还是有不足的。涉及到对现金流的评测和评估,大家也都比较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类的多种资产,我们还是要通过数学的概率推测方式来做。如果到了后续的管理阶段,资产池的价值发生变化了,我们是不是只能依靠贷款服务报告来看呢?我们更需要实时了解每笔资产的真实现金流情况,包括正常还款、逾期、违约、处置回收的情况,在没有区块链技术之前,这一点还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不可能对它资产池的持续状况进行判断。


       对于参与各方来讲,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与受托事务处理还是比较复杂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各家中介机构目前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到现场去抽样,效率也不是很高,如果消费金融资产在形成阶段就可以将相关资产信息上链,那么资产信息的可信度就会大幅度提高,各家中介机构就可以利用区块链平台开展尽调工作。同时,由于参加机构的数量也比较多,包括评级、会计、律师,信息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称,信息同步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我们传递过来的信息,大家还是要通过手工、邮件的方式进行互相的跟踪。


       对于资产提供方来讲,他也很痛苦,他觉得这个融资过程太复杂,效率太低,周期比较长,也无法获取业务的及时进度,真实的分析信息和统计信息。在持续管理阶段,资产池的信息也严重依赖于服务机构本身的尽调和跟踪的情况。


对于业务监管方来说,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充分,这会不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监管机构还是希望可以构建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希望能加强信息对称,有效保护投资者。同时,目前的监管工具离精细化风险监管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数据的同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该说上述情况都是各个参与主体在参与资产证券化当中遇到的一些痛点。基于这些痛点,我个人感觉,区块链技术平台确实能够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视角,我们也不抱有希望它一次性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曙光,基于区块链技术平台的解决办法很有可能会带来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个本质性变革。


       区块链本身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 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它有四项技术特别符合我们解决痛点的特点,分布式,非对称加密,有明确机制的共识算法,可以携带相应的智能合约,这就使得从技术效果上来讲,区块链可以实现本身数据的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异构多活可用性强,构建新型协作架构机制。各方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加新的区块,完善整个证券化服务生态体系,同时还可以执行预先设计的智能合约,实现更安全、更灵活、更高效、更智能,这就可以使我们在消费金融证券化的过程当中,在业务模式上产生很大的改变。


我个人感觉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区块链在整个消费金融证券化当中的价值,一个是区块链能够赋能,给整个消费金融生态赋能,二是区块链即服务,区块链会成为整合细分服务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核心价值还是解决监管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市场有效度的问题,如何保护投资者、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所有消费金融证券化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投资者利益、保护投资者利益来的,投资者信任了事情才可以开展证券化。资产属性化的信息、更新的信息、基础资产本身的标准、持续管理阶段的变化,以及相关的数据都要向投资者进行充分、有效的披露。区块链使得全程证券化业务信息完整、可追踪,有利于提升ABS产品定价的准确性和对资金方的信息透明度。


       我们现在还是采取大数概率的方式来解决信息披露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也相信,全资产数据现在也在披露,应该很少有投资者能够一笔一笔地把这几十万笔资产看完。放在区块链上来讲很明显,投资者只要布一个区块链的节点,相当于你就可以获得整个的基础数据,你可以很好的获得它视觉上的展示,不必在里面一条一条地去看整个发行说明书。这个统计化的展示和更加可视化、更加友好的界面,一定会使得投资者更深的改变他的投资行为,从而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护。


       第二,优化事物执行,提高整个受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机构,包括会计、评级、律师,执行的质量非常重要,评级里有一项就是各家服务机构的履职能力,这是评级最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如何体现?现在我们还是由评级机构来做每年的跟踪服务,在区块链上就很容易对资产池进行量化度量,资产的信息是不是能够逐笔的进行推送、核对、现金流回款如何,你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获得相关的变化数据,进而有效进行跟踪评级。    特别想说的是智能合约,我们在跟发起机构讨论的时候,比如说资产本身有一些变化,我们是可以在预先的智能合约里进行设计的,比如说付息、什么时候转付,是可以转到智能合约里的。


       每个月让我们很头疼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发起机构头疼的是第五个工作日如何把贷款服务报告或者资产服务报告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托机构,受托机构比较头疼的事情是如何通过各种勾稽关系来判断服务报告跟他前几期的是纵向一致的,没有数据冲突,跟其他同类资产支持证券服务报告的数据是横向可比的。如果区块链可以实现这一点的话,就会提高我们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效率,我觉得在消费类资产上链的过程中引入智能合约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质效,提高受托服务的竞争力,避免市场资源的“公地悲剧”。经济学上有“公地悲剧”的概念,意思是说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每一个拥有者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资产证券化作为“低企业资源消耗、高市场资源消耗”的金融业务,其实很依赖于“投资者信心、可投资规模、有效监管力量、市场秩序和声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资源。


       近两年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如果某家机构想发展证券化这块业务,一定会尽可能的多去布局,多去争取,只要监管机构同意,能拿到批复,这家机构就会主动争取多发行,多占有“投资者信心、可投资规模、市场额度”等公共资源,但其中难免发生仓促设计安排、降低工作标准的情况,最终可能导致名不副实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在去年监管政策加强和金融风险严控的背景下,包括对社会总量融资的限制,我觉得也都是基于这样的目的。通过区块链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得监管变得更加有效,投资者也会做出更有效的判断,能更好的避免资产证券化业务领域发生“公地悲剧”。


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中如何具体应用?我个人觉得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全价值链引入数字签名,我觉得区块链是一个链,这就说明它一定要把价值上的链条化整合在一起,我们现在做的业务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大家也比较关注,你说你认可区块链,你们区块链做得如何?我也坦率地跟大家讲,我们觉得困难还是蛮多的,尤其是各家机构的协调。你是链条的话,就意味着你要把最多的机构放进来,你要把整个证券化的生命周期放进来,资产生成的时候最好就在链上生成。我们如何去判断?我觉得资产上链不是指资产的服务信息上链,而是指资产的属性信息上链,就是原始信息表和现金流的更新信息一定要上链。


       现在的服务信息上链也做得很成熟了,就是把各家的信息、报告放在链上,这个是很成熟的。但是资产的上链很难,因为你要介入到发起机构的信息系统,发起机构在系统对接、保密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记录每笔生成资产的信息、相关数据,永久的储存,不可篡改,把各家的受托机构、交易机构、第三方机构、评级、会计、律师、资产的相关评价信息和服务信息都放上去,都能参考真实一致的资产信息完成相应的职责。通过区块链精准记录每笔新生成资产的信息及相关数据,确保数据一致性,永久储存,不可篡改,都将很好的维持数据的真实性。


       二是全价值链引入协作机制。证券化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之所以难,就在于协调各家机构统筹有效是一个很难的工作,如何保证大家的话语体系、工作是同步的,操作方式是同步的。在区块链上,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实时更新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会计评级、服务机构的速度,也可以及时预警相应的风险,对于资产服务的情况、评价信息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更新。我们不可以把区块链本身当成是一种技术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种工作方式。


       三是全价值链引入智能合约,你用智能合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实现资金的自动归结、转付、自动分配,提升我们工作的效率,消除操作风险。在循环购买结构当中,智能合约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你工作的效率,产品的初始资产入池、存续期购买资产交割、现金流分配、信息披露均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操作。资产服务机构本身系统的真实可靠性大家也是知道的,是不是可信?每家机构的系统有自主开发的,也有第三方采购的,在中间的运行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Bug,如果有一个联盟链来发挥作用,我觉得对大家工作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是在全价值链当中引入信息同步,从资产形成到打包,到尽调,到最终产品的形成、创设,和最终的销售环节,利用区块链全交易信息存储、去中心化、信息不易被篡改、非对称加密等特点,可以进行全交易信息的储存,解决各家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础资产从形成时上链,所有交易信息可追述,证券化后无法篡改,信息定向披露给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将增强投资者的信任,降低发行成本。所以,信息同步也能够很好的减小信息同步时间及操作成本,提高发行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们对资产证券化感觉到的一些痛点,以及区块链对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赋能的一些方式。


       总而言之,区块链的技术刚刚兴起,我们对它的理解,哪怕国外相对成熟的一些区块链应用体系,感觉也还在慢慢地更新当中,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功能,更加灵活自主的配置在往里加入。我相信,区块链在消费金融证券化当中必将通过它对整个信息不对称的改善,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的加强,在未来也会很有空间。大家一定要坚守在这个领域里,看好区块链的这个趋势,区块链技术缺的就是引爆点,只要社会共识可以加强的话,它一定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做的分享,谢谢!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CSF行业平台”公众号,我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若有侵权,请联系wencai0606@163.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欢迎关注:股债稻草人,联系邮箱:wencai0606@163.com)


今天看啥 - 高品质阅读平台
本文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5SvJGtCQ0Q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21232
 
105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