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学习  »  python开源

密码朋克消亡史(下)

DapDap区块链 • 5 年前 • 675 次点击  

04 自由新纪元

密码朋克小组成立后,他们亲历了公钥加密和 PGP 加密对控制数字信息访问取得的成效。

1991 年诞生的加密小程序 PGP(Pretty Good Privacy)是加密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这款完全免费的小程序大大拓展了加密技术的大众普及度。

但是,各国政府担心这种自由会危及到国家对信息的控制权,扬言禁止这些加密工具大范围流向公众。

梅意识到,加密法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性质和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这个小规模的私人探讨会结束后,与会者为这个小组取了一个很酷的名字:密码朋克——用以表达捍卫公民在数字世界的隐私。

一周后,参与者之一埃里克·休斯(Eric Hughs)编写了一个程序,实现了“接收加密邮件,擦除所有身份标记,并将它们发送回用户列表”的功能,它成为了密码朋克成员之间的联络方式。这个私密圈子约有 1400 人。

密码朋克所追求的匿名性和隐私性,与比特币所的独立性、去中心化不谋而合。但是,这个转变过程不易。

作为密码朋克早期成员的中本聪,相隔了近 17 年,他才将这种思想灌注到了比特币理念中,这跟基础技术,特定的历史以及经济环境有关。

据凯文回忆,有个小团体还发起了一个叫作信息解放阵线的活动。他们在价格昂贵(而且还特别难找)的期刊上搜寻有关密码技术的学术论文,把它们用计算机扫描下来,然后再匿名贴到网上,通过这种方法把它们从版权限制中“解放”出来。

这类行为放在今天来说,可能面临侵权的麻烦,但在那时,他们通过这种「非法」的手段,让更多人学习到到了密码技术,也进一步推动了密码朋克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卫·乔姆(David Chaum)发明了 Ecash 电子现金系统。他是密码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也是加密朋克成员之一。

电子现金系统,主要用以弥补借记卡的持有人被中心化银行掌握消费数据的缺陷。大卫的 Ecash 系统能够安全地以匿名的方式实现互联网支付。然而,天才独有的猜忌和格格不入,使得这个系统没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幅流行。

为什么这个“英雄”一定要中本聪来做呢?当然,电子现金的可靠性和便利性同样值得商榷。站在历史的维度回望,“冥冥中注定”是非常奇妙而有趣的说法,它背后环绕的是前人的积累和技术的推动。

1997 年 3 月,密码朋克邮件小组的成员收到了一封“hash cash(哈希现金)邮资计划正式实施”的公告信。发件人是同为密码朋克组织成员、时年 26 岁的密码学家亚当·贝克(Adam Back)。后来人都尊称他为“哈希之父”,哈希算法之于比特币的重要意义,代表的是技术的积累和传承。

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关键性的技术指标出现,驱动着历史的车轮无限接近于比特币。

1998 年,Wei Dai 提出了分布式的匿名现金系统——b-money。在密码朋克圈子,这个项目影响力甚广,但是最终它并没有获得与它名声相符的传播面,关键原因在于,b-money 存在的设计缺陷,使得它无法就矿工“公开计算成本并讨论达成统一价格”。

无论如何,Wei Dai 无疑开了一个好头。这种思想激荡出的火花会在无形中形成了某种牵引。

时间来到 1999 年,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成熟并大范围流行,比如 BT 下载。从它的定义来看——“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P2P 基本上奠定了比特币的框架。

6 年之后,PGP 软件的另一发明者哈尔·芬尼(Hal Finney)设计出了“复用工作量证明”(RPOW),这是一种对分布式现金达成共识的机制,为人熟知的比特币 POW 机制的出处也是源自于此。

至此,比特币的理论地基全部搭建完毕,静待着那个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将它完善。在 2008 年的这个时空里,中本聪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风暴中出现了。他的神秘、睿智,以及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使得他本人连带比特币成为了谜一样的科技景观,后来的后来,也就是现在所看到比特币对区块链所产生的一切后果。

从哈希算法、b-money 到 RPOW,或者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密码朋克组织的诞生,这些混迹在小圈子的成员们一路兜兜转转,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到比特币的“塑造”。

以自由为开端,最终将自由导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

随后,加密朋克组织的另一个成员Nick Szabo 将这个思想在在名为《Bit gold》的文章中得以进一步细化,2008年再次发表。《Bit gold》这篇文章,是比特币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字财产权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

「Bit Gold」的第一个核心属性是工作量证明,从一个“候选字符串”开始,基本它上是一个随机数。

任何人都可以将这个字符串与另一个新生成的随机数进行数学组合——“哈希”。由于哈希碰撞的性质,结果将是一个新的、看似随机的数字字符串:哈希值。要知道这个哈希值是什么样子,唯一的方法是实际创建它——否则你是无法计算或预测它的。

熟悉比特币的人,一定对这段文字不会陌生。也正是Dai和Nick Szabo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中本聪。

他在同年晚些时候在论坛上匿名发表的文章:《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直接对互联网世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有人说中本聪是数字时代的圣尼奥(Neo-Saintly),从矩阵里走来带来赛博朋克空间的创世者的气息,是互联网高速信息流通下公民隐私的救世主。

04 强者需要透明 弱者需要隐私

密码学之于整个社会的意义,犹如欧洲中世纪的活字印刷术发明改进的意义。印刷术的兴起改变了中世界教会的社会权力结构,密码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本质和随意干涉经济交易的本质。

中世纪印刷术大肆普及之后,人们可以随意阅读《圣经》,攻击教会的檄文也可以在大众中快速传播。

如今,密码学的兴起,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提供数字对等物,密码朋克们免费分发这些工具,人们获得免费签名以及在线匿名的机会,不再被禁锢和监控,沉溺在乌托邦里不愿醒来。

凯文凯利曾经说过,未来已来,只是还没有均匀的流淌在这社会中。

互联网自博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http协议之后,如汹涌浪潮般不断的覆盖整个世界。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信息数据采集与信息隐私泄露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屡见不鲜的话题,早已不是当初博纳斯李期望的那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互联网世界。

博纳斯李后来在《The nex web》的TED演讲中,提出了对现在中心集权式的互联网的质疑和担忧。

且不谈各巨头之间相互蚕食而高筑的围墙,就单看BAT的腾讯的的架构,团队部门众多,数据分散闭塞,直接导致了腾讯在算法层面的劣势。

在前不久的9月30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发布全员内部信,公布腾讯历史上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才宣布要建立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的中台体系。这距离腾讯成立,已经过去了20年。

无隐私,无自由。

加密朋克组织推行的加密术,让原本赤裸裸暴露在大众地下的普通人也有了隐私可言。根植于网络中的点对点加密,同电子支付联姻,与日常的商业交易紧紧捆绑在一起。

比特币顺应而生。

尽管比特币出现时,密码朋克们已经过了鼎盛期。

创始人之一John Gilmore,早在千禧年前后宣布密码朋克组织解散。他在公开的邮件中说:“这个组织已经衰落很久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超过500人在接收邮件。”

这一段密码朋克荡气回肠的历史,在历史的解构中一点一点消亡。诗人艾略特曾说:“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的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一般地淡去。”

密码朋克组织就这么淡去了,如细碎的雪花一般,消融在春天之前。那些日夜期盼着春天的人,亲手终结了最后一支嫩芽。

Code is law。

无论世事怎么变迁,密码极客们永远都奉行着第一准则「密码极客写代码」。

在北美比特币大会上,鲜少露面的前密码朋克成员们谈到:“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功和进展都来源于开发者,不是兰博基尼,也不是聒噪的市场。你不可能在黑客马拉松中找到兰博基尼。“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场大会,竟然在一个脱衣舞店举行。

脱衣舞店、兰博基尼与密码极客的三元素的碰撞,仿若一剂巨大的体量的染色剂,彼此互相沾染颜色而后沉淀与中和。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茨威格曾把莎士比亚的这句户赠与自己,写在了回忆的篇头。此刻我也想赠与曾经的密码极客,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然落幕,他们的身影在春光乍泄的十里洋场分外惹眼,似雾霭沉沉般,渐渐没入了夕阳。

可一切还没完结。

中本聪的到来,就像《V字仇杀队》里的V一样,从隐匿的、数码化的、地下的黑暗中出现,告诉所有人:

Tomorrow, A different world will begin!

—END—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26383
 
675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