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学习  »  区块链

面对颠覆,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中介,为什么积极应用区块链?

看懂经济 • 4 年前 • 163 次点击  


文 | 董屹,管理学博士,高级会计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部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曾翻译出版《证券结算和欧洲金融市场》。(本文观点不代表其所供职机构意见)


当下随处可见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运用区块链打造新型业务模式和创新产品的信息。然而,区块链自诞生第一天起,就高举重构信任的大旗,处于“中心”地位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层层链条里的金融中介都是其革命的对象。为什么它们仍然热衷于推动区块链运用落地?


  ◆  

一、区块链技术要颠覆传统金融模式


信任是金融市场的根基。因为存在虚假身份和支付欺骗,金融市场需要有可资信赖的第三方来居间处理。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机构是最典型的第三方信任机构。它们通过开立账户(人脸识别、印鉴签名、指纹锁)、发放数字证书和KYC(了解你的客户)进行身份认证;与交易场所连接直接获取交易信息,或者通过合法性检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作为“单一记账人”严格控制双方交易履行;通过余额检查、禁止透支等解决双重支付和虚假支付;封闭网络防止外部入侵篡改交易信息;为双方保存、维护和提供最完整的交易结算记录。但交易后处理复杂分散,夹杂过多中介,不同机构间系统架构、业务流程、账户结构各不相同。清算、结算经过多个繁冗的处理流程,涉及人工环节众多,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区块链技术的目的,正如中本聪在《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所写,是建立一个不需要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We have proposed a system for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without relying on trust)。这个系统建立在时间戳、工作量证明和激励等核心机制之上,依照时间前后排列并记录电子交易证明,以全网工作量证明的方式加以广播和公证,完成信用创造和资金支付。这个过程是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是基于信用,通过一系列公开公正的规则,在无人干预和管理的情况下自主运行,不需要第三方参与。这一特质足以把现有的金融中介连根拔起。如将区块链平台进行推广,可能彻底改变监管和清算秩序,影响金融基础设施的运作模式,甚至部分取代。


那么,既然区块链技术要革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的命,为什么它们还要积极推动此项技术落地?此外,如中本聪所述:“如果还需要存在一个受信任的第三方来防止双重支付,那么(比特币)主要优势就不复存在”(……but the main benefits are lost if a trusted third party is still required to prevent double-spending)。由一个将要被区块链技术颠覆的行业来推行区块链,会不会背离了其设计初衷?


  ◆  

二、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方向


当前,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基于信任机制的考量,以私有链(如金融机构内部)和联盟链(如几家金融机构之间)作为实践的路径,技术应用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利用区块链改进现有系统平台,将线下资金和证券资产上链,在区块链环境下实现资产的转移、支付、交易、结算。这类应用包含以下关键几步。第一步,将以往未直接建立联系的关键参与方(最理想的是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如中央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纳入到自身构建的区块链网络中。第二步,设立标准化通证,将链下资金、资产与链上代币进行一一映射。即参与者可以将资产托管在中央托管机构以获得证券代币,向中央银行进行资金质押以获得货币代币。第三步,在货币代币与证券代币之间实现券款对付(DVP)结算。


典型的案例是加拿大交易所集团的Jasper三期项目。Jasper项目启动于2016年,参与者包括加拿大央行、加拿大交易所集团、加拿大支付系统等。加拿大交易所集团以往没有和央行系统直联,通过Jasper项目,将加拿大大额支付系统LVTS (Canada's Large Value Transfer System)与加拿大证券清算结算系统CDSX(Canada's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System for Securities)连接起来,将资金结算与证券结算同时上链以实现DVP结算。



第二个方向是构建联盟链作为通用底层平台,力争实现联盟内业务一体化。2017年10月,摩根大通银行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网络——银行间信息网络(IIN)。该支付网络致力于降低银行间、跨境间的转账时间与成本,解决支付延迟问题。据称,已有来自全球170余家银行加入了该网络。2017年,区块链创业公司R3CEV发起的R3区块链联盟中,巴克莱银行、德国商业银行、荷兰央行、汇丰银行等22家成员宣布建立一项基于R3Corda技术的跨境支付平台。


金融行业成立了各类组织,如火如荼地开展应用研究。方向包括探讨区块链如何优化现有交易后流程,规划包括智能合约和ICO等密码资产在内的新型业务模式,研究新环境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定位,等等。制定分布式账务技术(DLT)共同标准和原则并促进其应用,也是行业组织努力的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为新兴的密码资产搭建服务架构,在区块链环境中提供增值服务。对于密码资产而言,密钥保管极为重要,一旦丢失,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按密钥的保管方式,密码资产托管主要分为自主保管、交易所托管、独立第三方托管。专业化的托管市场已成为各类机构的争夺重点。目前野村银行、高盛、纽约梅隆银行等宣布适时将提供密码资产托管服务,行业主要参与者还有各类初创公司,包括钱包开发商、密码资产交易平台、专业托管人等。


  ◆  

三、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推动的是“中心化”的区块链


早在区块链概念初起之时,《经济学人》杂志就载文,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与投资区块链技术最积极的,除了技术供应商,正是那些区块链技术要“颠覆”和“革命”的对象。这凸显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的生存智慧。与其被技术革命,不如主动拥抱颠覆,将其吸收、内化为自身的技术储备。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的策略,是把分布式记账技术应用到中心化系统中,让当前受监管且得到信任的中心机构来支持区块链的应用实施。


能否负担投产成本也成为试金石。和其他新晋科技不同的是,区块链的落地不是单项产品的推出,而是“再造金融市场生态”。金融基础设施触及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系统、客群、模式、制度的全面重构,其门槛可想而出,即使是实力最为雄厚的科技公司也较难实现。毋宁说,只有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和顶级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在自身现有场景中辟出一块来搭建“沙盒实验”。短短几年间,金融基础设施公司已大量成立、控股区块链技术机构。例如,欧清银行合作创立了欧洲金融科技公司LiquidShar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投资了分布式账户创业公司Ripple,等等。当然,这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对外塑造与时俱进的新锐形象。


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原本是在区块链系统领域潜在的输家,通过保持开放心态,发现其技术潜力确有助于拓展业务模式,满足监管需求,缓解既有系统和成本的压力,并且扩大在数字货币、密码资产等方面的应用空间。



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金融效能。技术可以理顺业务链条,消除中间“摩擦”,加强金融市场交易后业务的自动化水平和处理效率,节省人力和技术成本,缩短结算周期。如能在不同司法辖区间构建统一的区块链平台,可以避免系统之间多头对接,为跨境结算这类历史痛点找到了解决方案。


新兴技术能够撬动业务模式升级、扩大版图。例如,将央行支付系统拉入链上,以往只能使用商业银行货币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使用商业银行货币和中央银行货币完成DVP结算,使得整体业务模式得以升级。特别的是,在传统多级托管下中央托管机构(CSD)往往被大托管银行架空。资产上链后,原有的账户体系被拉平,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可以在CSD处拥有账户并高效使用,有利于实行全市场一级托管,资产的流动性和可用性大大增加。此外,布局新兴的密码资产版图,也能够搭建起传统业务和新兴资产自由转换的入口。


组建联盟也是商业抱团和站队。联盟合作聚焦于专有的业务场景,可以进一步巩固业务进入壁垒,防止其他行业进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单一成员的研发风险,避免成员间技术平台分散、技术标准各异,引发联盟内部割裂。


最后,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均拥有一份不可篡改的全网账本,有望在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推行“直接持有”体系,让监管机构实施更加有效的“看穿式”监管。


  ◆  

四、大科技公司的挑战


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运用区块链“改良”现有业务的包容姿态,并没有停止区块链技术的颠覆步伐。在技术创新者眼中,“中心化”的区块链失去了中本聪设计的革命性,边际上的改进没有完成“去中心”的使命。


当下一些激烈交锋映射出技术创新破局和既有机构守局之间的冲撞。在2018年SIBOS会议上,以太坊(Ethereum)联合创始人Joseph Lubin提出,在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DLT)的金融系统中,不再需要目前的中央托管机构(CSD)。欧清银行商业模式和创新全球主管Walter Verbeke做出了坚决回应。即便是在分布式网络中,金融基础设施的固有职能,包括市场机制设计、管理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系统安全维护以及公证和监管等作用都不可取代。2019年巴黎金融科技论坛上,SWIFT的CEO—Gottfried Leibbrandt以及Ripple的CEO—Brad Garlinghouse围绕谁才是更好的跨境支付平台进行了激烈争论。SWIFT宣布将基于R3 Corda的应用与SWIFT的GPI(SWIFT基于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开发出来的全球支付创新技术)支付网络进行链接,Ripple却尖锐地提出,这的确是传统代理银行模式迈进了一大步,但与Ripple相比,就像是“让马和马车跑得更快和直接购买法拉利”一样。Ripple甚至把它们之间的竞争比作是20世纪末的沃尔玛和亚马逊。



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上位”的意图很明显,但须知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包括效率、容量、时滞、能源消耗、安全性、易用性、硬分叉等)还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安全稳定性风险、交易回滚风险、数据信息安全风险,等等。当前金融交易的信任机制都与“中心化”紧密捆绑(小到银行系统,大到央行发行货币),这一体系很难被技术轻易颠覆。业界设想依托区块链搭建一个全球统一、不能篡改的共享账本,用一个统一标准来签合同、记账、交易等概念,尚不现实。


这种情况下监管层的立场举足轻重。虽然各国当局都组织专门力量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高度认可其潜在作用,但各国法律对区块链技术如何发展、适用范围等问题存在较大差异,对以区块链技术形成的数字货币和密码资产的认可不尽相同。但是,各国监管层对于集中的金融基础设施定位仍未发生变化。2014年欧洲《中央证券托管机构条例》(CSDR)要求证券最终所有权的记录只能保存在中央托管机构(CSD)。这限定了区块链以“全网共识”来认定产权,也给由金融基础设施应用区块链平台履行职能留下空间。


  ◆  

五、深度融合:开放的姿态与展望


自中本聪发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以来,去中心化、颠覆权威成为了区块链技术的使命。现实情况却是,世界主要金融基础设施、国际银行、行业协会积极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中心化”私有链或结成联盟链,助推各家机构提升业务效能、扩大合作范围和升级经营模式。从目前实践来看,在新技术推动下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合作意向虽多,商业抱团、站队的意味较重,落地难度大。由于各机构或联盟的底层技术不同,“跨链”应用成为发展瓶颈。如果跨链技术没有解决,各链将会成为孤岛,金融市场将比现在更加割裂。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已充分意识到新晋技术潜在的威胁性,广泛研究在分布式账务环境下自身的定位,并为下一步转型进行铺垫和准备。



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边界最终取决于技术创新。中本聪的天才设计开启了“协同”的新时代,但囿于已知的诸多问题,区块链并不是唯一的技术解决方案,也许并不是最优方案。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既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技术供应商,又是其竞争对手,双方竞争的是未来终极的商业利益。在科技创新者眼中完全“去中心化”的市场上,分布式可信数据交换和协同计算等区块链底层技术,将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去中心”是以一种集成到极致的“中心”(全球一本账及其底层技术)来取代既有的 “多中心”(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中介)。如此的发展前景自然会引发一些关于超级行业力量、极端系统重要性和监管风险的担忧。 


倡导“颠覆”容易让行业和技术处于对立,深度融合的姿态则更为可取。正如诺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默顿所说,技术既不能取代信任,也不能创造信任。技术必须与能够提供信任资产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合作。Ripple把它和Swift的竞争比作亚马逊和沃尔玛,笔者想补充的是,亚马逊在2017年收购了美国的高端有机生鲜杂货超市——全食超市。正是依托全食超市遍布全美470多家商店的零售网络和地面渠道,亚马逊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一站式、贴近客户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了同日配送。


技术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系统模式的重构、部门利益的再分配、法律法规修订、监管治理框架搭建,如同生物进化,没有事先设计好的图谱。务实的路径是寻找技术与行业的融合点,促进技术创新的“相邻可能”,渐进地推进从场景到产品、从产品到条线、从条线到板块、从板块到区域、从区域到行业的逐步优化,以自然演进的模式完成技术与行业的整体迭代与更新。






欢迎加入顶级学习研究资源群/工作与实习信息分享群/硕士博士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入相应社群



如果您对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过了35就要被辞退?大龄职场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2、做好小微金融服务要破解七大迷思

3、目前人民币汇率破“7”弊大于利

4、今天,我们都是华为人!

5、阿里腾讯谁更强,最新财报见分晓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33464
 
163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