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学习  »  区块链

MIT媒体实验室高级顾问:区块链泡沫在推动大家的想象

混沌大学 • 6 年前 • 344 次点击  

Michael Casey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数字货币计划”高级顾问。


2018年1月,Casey在混沌创业营&创投营硅谷模块为80多位创业者、投资人解读了他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泡沫和未来的理解。


Michael Casey在硅谷为混沌创业营、创投营同学授课


授课老师 | Michael Casey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数字货币计划”高级顾问


我把区块链技术当作一个真理的机器,为什么?


这个真理是主观的,不是绝对的,找到真理意味着达成“共识”。而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能使不同的人,就一些事实达成共识的机器。所以是集体追求真理的机器。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

达成共识、建立信任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说,人类的崛起源自于讲故事的能力。比如,货币只是记录工具,它发挥作用是要我们相信货币的故事,相信它的价值。这就是达成共识的能力。


建立共识的前提是信任,相信钱、价值这些信息是真的。所以信任是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目前社会的信任源于体制,比如政府、注册机构等等,最重要的代表是银行。整个现代世界就是银行业建立起的信任发展来的。


他们控制了所有信息,谁做什么事情、得到什么,都是由他们决定的。但他们建立的信任可以打破,就形成了信任的问题。例如雷曼兄弟,形成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起点。


虽然这样的信任危机可以用审计等监管来解决,但这种解决方式并不完美。


怎么样能够建立一个体系,不需要外部的监管,但是同时其内部的机制可以完成自己对自己的监管?


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避免造假、编造或者拷贝?怎么避免双重支付?


建立一种分布式账本,让每个人都记账。


这就是区块链所达到的一个目的,用一个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解决一个几世纪以来的这种集中化的问题。


具体怎么操作?


举个例子,比特币就是每个人的电脑都在做账,记账的过程,都应该去做一定的计算,于是有了“挖矿”的概念。


挖矿不是创造出比特币,而是在维护一个分类记账。整个去中心化系统中计算的任务非常重要,而且挖矿,相当于你去认证你的工作。如果你有能力挖矿,提供更多的计算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计算提升了造假的成本。在比特币的网络中,如果有人想去掌控超过50%以上的认证,可能要几亿美金。


比特币相当于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去中心化的账本,每一个挖矿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提供算力,他们只是在挖比特币。但是同时,作为结果,他们又在做系统维护的工作。


这种去中心化的结构强大并且安全,因此从未被黑客成功侵袭过。


区块链的颠覆之路

数字化货币、智能合约和供应链改造


数字化资产


这样的技术创造出了数字化资产的概念。


资产的特征是什么?稀缺,不可复制,代表价值。


在游戏中购买代币算资产吗?算。只要你不能创造出假的版本、无法复制就有价值。


例如,游戏在区块链上有认证环节,让区块链认证你的游戏是真,而不是复制出来的假版本,你在这个游戏中的代币就是数字化资产。


这相当于把现实中的价值分配给数字世界,形成一个价值链的市场平台。比特币和以太币等电子货币都如此。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新概念,比特币是数字化资产的第一个应用案例,数字化形式,代表价值。


智能合约


合约是什么?双方或者多方达成协议,包括义务、权利等很多条款。


确认条款并不容易,因为一旦某些条件改变,可能就无法执行义务。即使合约合法,也必须信任对方依照合约做事。


去中心化的系统是不可逆的记账,且没有一个人能够篡改。因此智能合约是把条款放入整个数字化系统中,有条件改变,计算机可以进行。比如,某些价格上升,合约方就必须增加支付。


随之而来的概念就是因提供算力而获得奖励的“钱”,Token。Token是有使用的范围的,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价值,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支付。


Token可以数字化和物联网的实体进行相连,并且无法篡改。比如电网系统的Token,如果我不支付,电网可能会自动不给我配电。


还有什么场景适用?


证券的交易,不再需要中间方和清算中心;审计,不再需要每三个月派人进行审计,随时都可以进行查账;物权的登记,比如房产证,记账在区块链上,没有人能去篡改;版权管理,放入区块链形成智能合约,没有人能够去复制;还有物联网,可以用分布式能源,而不用通过中心化的电力公司或中间商。


供应链改造


很多公司在想,“我们做的很好了,供应链管理的不错,也有自己的数据库,区块链有用么?重新打造需要很多算力,成本也很高。”


但实际上需要考量,在商业环境中,公司的信任成本有多少?有没有由于信任而导致的问题。


比如说,当你要花几十天的时间才能去认同给你的发票是否可以,再去确认订单是什么样的,付账是什么时候进行的,如果这个过程成本很高,追踪这些环节的成本也很高时,这就是一个信任问题。


有一个现象跟上面所说的情况类似,叫公地悲剧,讲的是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草吃完了,土地就没用了。


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其他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公地悲剧说的就是出于大家互相的不信任,都想先下手,创造优势,这是人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但区块链能很好的将这个问题解决:区块链是一个公共的分类账,就像公共的地区,我们可以在其中做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供应链,供应链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帮助建立一个架构。


这里的信息是得到加密的,是值得信任的,企业的身份认证不需要再证明,供应链的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企业都能够把握,包括生产多少产品,是不是你这个生产或者供应,是不是已经符合标准等等。


同时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效率的提升。供应链的运行中因为信息不对称,会造成诸多浪费,实际需求是100%,要配150%的资源才能保证完成。


如果我们能采用区块链的系统,使信息能够交流、透明,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这是一种循环经济,我们所有浪费都能够循环和再次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就大大减少。


区块链的问题

谁来扩充区块链?


虽然区块链技术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我们也需正视它所面临的问题。



垃圾信息的进入


当垃圾信息进入这个不可更改的分类账时,这个垃圾会被永久的记录,相当于垃圾进去了,出来的还是垃圾,没有更改。


需要有一种装置,要制定一些规则,对于整个信息的输入,就有了一种双重检查。


最后一英里的信任


我们可以信任区块链,但是对于记录的装置,我们还要建立一种信任。


需要有一种标准,协议、电脑、芯片都要建立一个标准;信息怎么能够进去,也要建立一种标准,这是最后一英里的信任问题。


扩充性


因为区块链是一个分散性的体制,没有一个人负责,将来怎么样的发展,也没有人去决定。我们怎样让它变得更大,使它的信息处理更有效?


MIT(麻省理工学院)正在做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进行层次区分:一个层次做一些处理,另一个层次把一些信息放在区块链以外来处理等等,这样就解决了扩充性的问题。


集中和分散,这个中间总会有一些取舍。


透明度


比特币是很透明的,有编码可以追踪。但它太透明,人们有时候需要有些隐私,比如供应链的公司,他们不想把所有的信息都交流出来。


如何理解区块链泡沫?

泡沫将形成创新技术的基础设施


我倾向于认为当前比特币价格的惊人攀升是泡沫,不否认很多人因为攀比、投机买入比特币。但如何辩证地看待泡沫?


上世纪90年代的.com泡沫让企业的融资成本变得很低,从而诞生了谷歌、百度、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公司,出现了社交媒体、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事物。泡沫帮助我们建立了物理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线、发射塔等等。


这是因为泡沫背后是技术的创新。比特币的泡沫也是如此,这种货币泡沫背后的技术创新就是区块链。


这次泡沫中,价格攀升的同时,大家形成新的社区和想法,实际上也是建立了基础设施——构建去中心化合作的网络,这是在社会层面,而非物理层面上。


去中心化是一种怎样的机制?


  • 开放源

  • 大众激励


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与原有的狭隘的、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结构不一样,参与者做出一点贡献,就能得到一点回报。这种激励因素用货币的方式来起作用。


这个“找出最有效且每人都可以参与的经济活动”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很多其他场景。而现在的泡沫实际上是在推动大家的想象。


所以,目前有的这些技术,只有每个人都愿意去用,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又简单又安全的。而要实现这些,还有很多的挑战、问题要去解决。


✦ 推荐书目


《区块链技术》 Truth machine ,Michael Casey


* 本文由混沌创业营&创投营硅谷模块中Michael Casey的演讲整理而成。


混沌创业营&创投营硅谷模块


2018年1月,混沌创业营&创投营80位创业者、投资人,来到Palo Alto,开始为期4天的硅谷模块。


这四天,知识密度极高,新的思想,海量信息扑面而来。


17位讲师——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奥斯卡奖得主、11位斯坦福大学、MIT、哈佛大学名校教授。话题从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到脑科学、生物医药,极为烧脑。




今天看啥 - 高品质阅读平台
本文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L53uaCUd3t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6634
 
344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