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aigc

AIGC对新闻业最大的意义,是生产边角料

广电独家 • 5 月前 • 101 次点击  

来源|腾讯研究院

文|王焕超
为什么AI替代不了记者,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2024年7月2日,一篇报道《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发布,一开始是小涟漪式的影响,经过几天发酵成了惊天骇浪,这篇报道出自新京报首席记者韩福涛以及两个实习生。本文作者向媒体提议:早日放弃AIGC生成“正料”的幻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快速、海量、有调性、成本可控地生产“边角料”,可能才是一条正路。

在跟某日报负责人的交流中我提出过一个观点:AIGC对新闻业最大的意义,就是生产边角料。

很多人看到这个观点会有所质疑,觉得是矮化了AIGC的作用。大模型、生成式AI,这么高端的概念,这么前沿的技术,竟然只能用来生产边角料?

而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不要小看边角料,边角料可能才是未来新闻业在全媒体时代竞争的核心。

我所说的“边角料”,指的是纸媒上版报道、电视台正片之外的物料,或者说是专门用于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的运营物料和宣传物料。

经过近几年新技术的冲击,新闻业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已经进入“短视频新闻业”或者说“社交媒体新闻业”阶段。

现在的传统媒体已经不单有一个渠道,而更多是组合拳:在传统的“一报、一台”之外,“两微、一端、一网、一抖、一视”几乎是标配。用行业术语来说,这叫“打造融媒体、全媒体的宣传格局”。

前段时间看到《南国今报》主编谌贻照的分享,他提到《南国今报》目前收入有70%以上来自于新媒体。他正在带领团队转型,利用短视频、直播带货来拓展收入:“不谈转型,就得谈生死。我们必须向全媒体平台全员转型,深度融合。”

这是传统媒体面对新技术冲击的必要选择,也符合当下的现实情况。在传统平台已经焦土化的情况下,边角料不仅仅关乎实际的创收,也关乎媒体的真实影响力。

毕竟,现在已经少有人再去读纸质的刊物,也少有人按时按点候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节目,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才是流量和受众注意力的焦点区域。

重点在于,出于媒介的可供性要求,各种渠道一日多更的性质,要求有大量的边角料填充。

在过去,这些边角料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投入。而ChatGPT也好,Midjourney也好,Suno也好,Sora也好,所有的文生文、文生图、文生音乐、文生视频的技术与应用,它们对于新闻业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用在边角料的生产——快速且低成本的生产。

在这方面,许多媒体已经进行了尝试,譬如《每日经济新闻》的雨燕智宣。每经在2020年就开始启动AI战略,先是把AI的能力应用到快讯系统,后来是音视频生成,借用AI的能力把文字转化成视频和音频以及海外传播内容,实现“一鸡多吃”,节省大量成本。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闻达在分享中提到:“我们追求的效果肯定是每个视频能达到100分,但这个100分我们要花5个小时来实现,现在有了AI,3秒钟就能够制作一个80分的视频,那它就可以是拿来用的。” 

这一点国内媒体进展要比国外快。由于国外媒体对于AI的戒备甚至是抵抗态度,他们在这方面开始得很快,但走得很慢。

比如ChatGPT-3刚一发布,《纽约时报》就用它做了一个情人节消息生成器试水,但是后面就没有声音了,能看到的消息都是《纽约时报》《卫报》这些大媒体如何对抗、起诉OpenAI。这反而是国内媒体的机会。

可以说,现在电视台也好,报纸也好,这些媒体的主要阵地,已经不完全是电视台和报纸了,甚至可以有点武断地下这样一个结论,它们的主要阵地已经变成了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

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利用生成式AI生产“边角料”来填充这些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将是未来媒体竞争和发展的重点。

话说回来,把AIGC应用在边角料的生产上,其实已经是经过了一轮预期管理。

AIGC刚刚出来时,我们其实对于它寄予了厚望,认定它能够实现一场新闻业内部的技术风暴,实现一场供给侧改革。但现实情况应告诉我们,这种使命,它不能完成。

AIGC并非对新闻生产环节没有帮助,就像我们在报告中分析的那样,它可以提高新闻信息采编的效率,可以生成提纲、标题给人类记者提供参考,甚至有望催生新的新闻类型。但它扮演的始终是辅助角色,大多从业人员心知肚明这些东西的真实效力与实际价值如何。

我们可以大体分析一下为什么预想中的承诺没有兑现,或者说,为什么AIGC在正式内容的生产上潜力有限。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真实性永远是新闻业的追求。不管是电视台还是纸质媒体,真实性是唯一的根本和红线。而AIGC难以保证真实性这一点,特别是Sora(放出预告的时候大放异彩,但现在已经没有正式发布的声音了),它的本质是虚拟,这与真实性背道而驰。

就像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在接受媒体访谈的时候提到的,新闻报道追求真实(facts),而Sora全是虚拟。所以Sora可以被新闻业利用的就是建构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情景再现。

二是因为,内容的问题意识和可读性、可看性,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而AIGC本质上趋近于“大机器生产”,它生产的内容足够标准化但却没有灵韵(aura),同质化较为严重,也缺乏可读性。从实际的体验来讲,这种“片汤儿话”很难持续吸引受众观看和阅读。

三是因为,AI的幻觉问题难以解决,这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本质上是因为AI对现实世界不是真正的理解。而只要幻觉问题始终存在,哪怕有1%的概率出现疏漏,媒体也是不敢轻易使用的。

也有人说,可以用机器生成搭配人工审核,可以是可以,但要考虑ROI也就是成本收益比的问题。

一篇文章让记者来写,可能需要2个小时,机器生成可能就需要5分钟,但是加上审核、修改、细节校对,算下来可能就不止2小时了。

AIGC只能应用在边角料的生产上,这是对AIGC在新闻业的应用中比较谨慎或者说保守的态度。

对于新闻业来说,新技术带来了太多未能实现的承诺,比如元宇宙,比如web3,比如数字虚拟人,但是历时这么多年,对于新闻业真正带来变化的(或者说达到平台级别的)只有两种——一是算法,它深刻改变了内容分发的逻辑;二是短视频,它深刻改变了内容呈现的形式。

但话说回来,它们只是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向,但是没有改变新闻生产的内核。

AIGC带来的变化,也不会是这种平台级别的,但它会带来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边角料”。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生成式AI能够引起这么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关注与焦虑。这里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

这一波生成式AI的热潮兴起之后,许多媒体都有很深的焦虑。

一方面,在最近这几年,传统媒体的运营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报纸期刊的广告和发行量大幅下滑,在2011年达到巅峰之后,印刷量也在持续下跌。

过去的几年间,由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压力,许多报纸纷纷宣布停刊或调整出版周期。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此刻的AIGC更像是一根稻草。

第二方面原因,新闻业作为社会现实的观察者与记录者,能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这也为它接触以及应用最新的技术形态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性,这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压力。

在新闻媒体的最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技术烙印:中央厨房、算法新闻、短视频新闻、虚拟人、元宇宙、Web3。这种对于技术的压力逐渐演变成焦虑,推动着新闻媒体密切关注AIGC这波热潮并寻找应用的可能性。这是新闻业的历史惯性使然。

但是,新闻业和人工智能之间天然就存在沟壑,而且这种沟壑还是难以逾越的。

如果媒体仍然奉行传统文字思维的话,未来的出路只会越来越窄,也会越来越小。但话说回来,如果放弃以内容为主线的思维,也等于是直接刨除了安身立命之本。

内容形式一向不是新闻业最核心的东西,在受众的新闻回避和新闻疲劳已经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再使用大量的AI生产的内容,只会越来越丧失受众的关注,只会加速新闻业的衰落甚至是死亡。

早日放弃AIGC生成“正料”的幻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快速、海量、有调性、成本可控地生产“边角料”,可能才是一条正路。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请点赞”“在看” 第一时间接收行业最新信息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72084
 
101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