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对ChatGPT流量的统计存在显著低估;同时,仅通过应用访问量判断AI市场热度的观点,并未深刻理解Open AI等巨头的商业战略和产业发展。我们认为,所谓ChatGPT的“流量瓶颈”,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分别是1、Open AI战略,流量高地在API结构;2、算力短缺;3、访问时长(ChatGPT限流)+访问人数(部分地区封锁账号)。
Open AI的战略是避免与客户竞争争夺流量,希望更多客户接入API,ChatGPT的愿景是成为一个超级智能的工作助手。我们认为今年席卷的AI浪潮本质上是生产力的革命,一个爆款现象级应用的流量暴涨仅仅是一个产业开启的前奏。关注第二第三梯队应用发展更能够客观感受到整个行业的繁荣。Open AI受限于GPU,算力仍为稀缺资源,整体行业需求依旧有较大释放空间。OpenAI存在对一些地区产品使用的限制,我们认为若将来未覆盖市场进一步开放,有望看到流量的二次增长曲线。
大模型型应用加速落地,桌面端+移动端构筑AI生态。目前,Open AI API接口+plugin插件打造AI助手已初步落地,从网络浏览器、代码解释器到第三方工具,联网功能全场景应用。此外,ChatGPT已经推出iOS版应用程序,移动端已经推出联网模式,有望开启ChatGPT第二波成长曲线。此外,Open AI持续深化布局,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消息,OpenAI 正准备发布一个类似 App Store针对定制化模型/软件的交易市场平台。我们认为随着桌面端的布局日臻完善,移动端将成为大模型厂商的主战场。
我们判断AI的趋势正从供给侧转向应用侧。大模型具有“预训练+精调”等功能,显著降低 AI 开发门槛,即“低成本”和“高效率”。模型侧,以 Open AI 为例,模型迭代进度明显加快,GPT-4、多模态、AI 生成图片、AI 生成视频等算法逐步点燃 AI 领域,模型迭代速度持续加快,我国大模型“自研热”持续,自研速度处于加速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在供给侧持续高爆发的情况下,应用侧有望爆发,服务场景进一步拓宽,成为真正意义上解放生产力的双手,我们认为数据有望成为应用侧的核心壁垒。
►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OpenAI并未陷入流量“瓶颈”,算力侧和应用侧同样前景广阔,相关受益标的:
1) AI芯片厂商,相关受益标的为:寒武纪、海光信息、景嘉微、龙芯中科等;
2)AI服务器厂商,相关受益标的为: 中科曙光、神州数码、拓维信息、工业富联、浪潮信息等;
3)AI云厂商,相关受益标的为: 首都在线、鸿博股份、青云科技、优刻得、光环新网、新炬网络等;
4)AI+办公:
金山办公、福昕软件、泛微网络、彩讯股份、鼎捷软件等;
5)AI+金融:同花顺、财富趋势、新致软件等;
6)AI+医疗: 润达医疗、万达信息、卫宁健康等;
7)AI+教育:佳发教育、鸥玛软件、科大讯飞等;
8)AI+军工:航天宏图、中科星图、华如科技等;
9)AI+其他:焦点科技、华宇软件等。
► 风险提示
核心技术水平升级不及预期的风险,AI伦理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


ChatGPT自发布以来,访问量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从下图趋势可见,从今年4月开始访问量增速明显放缓,在5月、6月期间甚至出现单周负增长的现象(根据SimilarWeb数据,1月-5月ChatGPT访问量份环比+131.6%/+62.5%/+55.8%/+12.6%/+2.8%)。因此,市场出现担心AI热减退、ChatGPT被高估的声音。
我们认为对ChatGPT流量的统计存在显著低估;同时,仅通过应用访问量判断AI市场热度的观点,并未深刻理解Open AI等巨头的商业战略和产业发展。现阶段,单从ChatGPT访问量判断行业发展已经相对片面,应当从更长期的视角甄别数据理解底层逻辑。

我们认为,所谓ChatGPT的“流量瓶颈”,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观点,并对接下来AI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给出判断:
1、Open
AI战略在于避免与客户竞争,下一个流量高地在API接口
2、GPU短缺算力限制
3、访问时长(ChatGPT限流)+访问人数(部分地区封锁账号)
1.2.Open
AI剑指消费级企服平台:“ChatGPT+API”新结构
首先,需强调Open AI的战略是避免与客户竞争争夺流量,希望更多客户接入GPT API,希望客户自己的产品通过使用API变得更好。据华尔街见闻,很多的开发者说,他们在使用OpenAI的API构建产品时,担心OpenAI会发布竞品,但OpenAI未来不会发布超过ChatGPT的更多产品。ChatGPT的愿景是成为一个超级智能的工作助手。 在理解Open AI重点不在C端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分析流量统计逻辑。由于SimilarWeb的技术限制,上文图1的访问量数据不包含OpenAI API接口的流量,仅仅包括ChatGPT应用网站的访问量,这意味着随着OpenAI接口生态完善,该统计数据偏离更显著。因此,我们从1)其他AI Chat网站热度、2)To B企业端对AI模型的消费需求、3)第二三梯队AI应用爆发三个维度追踪行业现状。 以近期新的明星产品Character.ai为例,它是一个目前主要针对娱乐需求的AI Chatbot(排除API统计口径干扰)。Characterai公司致力于实现与计算机进行无限对话,正在研发下一代的对话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广流乏,包括娱乐、教育、常规问答等。该公司的"对话机器人基于自有的大型语言模型技术,从头开始构建和训练,专为对话而设计。用户负责编写一个角色的台词,机器人负责创作另一个角色的台词,给用户一种在与另一个角色对话的体验。
通过Character.ai分析AI Chat未失真的娱乐需求数据,根据SimilarWeb统计,今年3月第一周的访问量约为21.4M
,到5月的第三周其访问量已经增至70.6M,增加超三倍。同时,近三个月内Character.ai的用户平均访问时长接近30分钟较为稳定。

ChatGPT降低费用门槛,To B端企业集成部署需求旺盛。据财联社消息,今年3月2日,ChatGPT官方API发布,价格为1ktokens/$0.002,即每输出100万个单词需要2.7美元(约18元人民币),比此前GPT-3.5模型价格降低90%。我们认为开放API、降低Token费用,能够大幅促进更多应用接入ChatGPT,丰富生态,这也可以解释在该阶段造成对ChatGPT的分流(可再次回顾图1)。
以llamaindex.ai为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端AI大模型需求),该网站前身为GPT ndex。Llamalndex是一个数据框架,可以为大语言模型提供数据摄取、数据索引和查询引擎。Llamalndex可以将大模型和企业数据连接起来,做定制化的LLMs,管理数据流和任务调度。根据华尔街见闻消息,lamaindex.ai周计方问量同比成长122.69%。和它类似的工具还有LangChain ,现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把自然语言融入产品进行交互,而新的开发方式意味着新的技术栈。
对于To B端的企业需求分析,还可以通过开发者社区的活跃程度侧面印证。以Hugging
Face为例,它是机器学习开源参考模型的强大引擎,使得开发者可以构建、训练并部署最先进的模型。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区,据NLP日志录数据,包括Meta、Google、Microsoft、Amazon在内的超过5000家组织机构在为HuggingFace开源社区贡献代码、数据集和模型。目前包括模型236,291个,数据集44,810个。刚开始大多数的模型和数据集是NLP方向的,但图像和语音的功能模型正在快速更新中。Hugging Face这类开发社区的野蛮生长同样意味着B端和部分C端加速应用部署模型态势不减。

我们认为今年席卷的AI浪潮本质上是生产力的革命,一个爆款现象级应用的流量暴涨仅仅是一个产业开启的前奏。现阶段,除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标杆应用,关注第二第三梯队应用发展更能够客观感受到整个行业的繁荣。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发力,几乎每周都有新的爆款。


1.3.Open AI受限于GPU,算力仍为稀缺资源
根据极市平台消息,OpenAI的CEO-SamAltman在采访中透露,目前 OpenAI 面临非常严峻的GPU限制,这也延迟了他们一些短期计划的实施。近来,客户投诉最多的是关于 API 的可靠性和速度问题,据Sam解释,大部分问题是由于GPU 短缺造成的。
在处理文本方面,更长的 32k 上下文还不能面向更多人推出。现在 OpenAI 还没有完全克服注意力机制的 O (n^2) 扩展问题,虽然 OpenAI 似乎很快就能实现 100k-1M token 上下文窗口(在今年内)文本处理,但更大的文本处理窗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突破。除此之外,目前微调API也受到 GPU 供应的限制。OpenAI 尚未使用像 Adapters 或 LoRa 这样的高效微调方法,因此微调运行和管理起来计算都非常密集。Sam 透漏更好的微调技术将在未来推出,他们甚至可能提供一个社区专门研究模型。专用容量提供也受到GPU供应的限制。OpenAI 还提供专用容量,为客户提供一个私有的模型副本。要使用此服务,客户必须愿意预先承诺支出10万美元(约合68.7万人民币)。

根据我们的测算,ChatGPT产品运营需英伟达A100 GPU约71296片,预计投入算力成本达17.73亿美元。据SimilarWeb数据,2023年5月(至5月24日)ChatGPT官网(chat.openai.com)总访问量为14.08亿次。据环球零碳研究中心数据,每次用户与ChatGPT互动,ChatGPT的每个响应词在A100 GPU上需要350毫秒。除了支持ChatGPT产品本身的运营,还有上述微调API及专用容量等的算力需求。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算力仍然是制约AI应用发展的重要一环,整体行业需求还有较大释放空间,这也是近期访问量趋缓的原因之一。

根据极市平台消息,Sam在采访中分享OpenAI API的近期路线图,主要分两个阶段:
2023 的路线
1、OpenAI 的首要任务是推出更便宜、更快的GPT-4:OpenAI的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智能成本(the cost of intelligence),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API 的成本将会降低;
2、更长的上下文窗口:在不久的将来,上下文窗口可能高达100 万个token;
3、微调 API:微调API将扩展到最新的模型,但确切形式将由开发人员决定;
4、状态 API:现在调用聊天API时,必须反复地通过相同的会话历史,并一次又一次地为相同的token进行支付,将来版本的API可以记住会话历史记录;
2024 年路线
5、多模态:这是作为GPT-4版本的一部分进行演示的,但在更多GPU上线之前不能扩展到所有人。

1.4.OpenAI限流+账号封锁,“主动”控制流量
根据蓝点网科技资讯,今年3月OpenAI连续大幅缩减付费用户GPT-4提问次数,GPT-4刚推出的时候订阅会员可以率先体验 ,每4小时可以提问100次,随后提问次数又被缩减为50次,最后变为订阅会员仅能在3小时内提问25次。今年6月,OpenAI再次取消了ChatGPT手机版GPT-4无限次提问,也改变为3小时提问25次(经蓝点网测试,移动端限制暂未覆盖全部用户)。
我们认为限流一方面是因为OpenAI在推出订阅会员时没有预估到如此高的付费率,以至于配额超限,希望减轻负载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
OpenAI平台战略(可回顾1.2部分分析),对于C端意在保持一定量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交互的质量,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收缩C端流量。

OpenAI存在对一些地区产品使用的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无法访问ChatGPT。同时,近期OpenAI决定暂停一些在亚洲地区服务,包括对新用户的注册、对现有用户的服务和对公共API 的访问。从5月ChatGPT前五大使用地区流量变化情况来看,美国作为最大的市场有所下滑,但其余多个地区正向增长,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应用处于向大市场范围渗透的阶段。若将来未覆盖市场进一步开放,有望看到流量的二次增长曲线。

1.大模型型应用加速落地,桌面端+移动端构筑AI生态
2.1.ChatGPT移动端布局概览
2.1.1 初步落地:API接口+plugin插件打造AI助手
开放API,助力第三方构建应用程序。3 月 1 日,OpenAI 官方宣布,开发者现在可以通过 API 将 对话模型ChatGPT 和 语音转文本模型Whisper 集成到他们的应用程序和产品中。
1)ChatGPT API:由 ChatGPT 背后的 AI 模型提供支持,该模型被叫做 gpt-3.5-turbo。目前它的定价为每 1000 个 Token(约为 750 个单词)0.002美元,比现有的 GPT-3.5 模型便宜 10 倍。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 ChatGPT 的 API,将ChatGPT 集成到自家的产品和服务中。
2)Whisper API:基于开源 whisper-large-v2 模型,方便开发者们按需使用,价格为每分钟 0.006美元。Whisper API 可被用来转录(以源语言转录)或翻译(转录为英语),并转为各种格式(M4A、MP3、MP4、MPEG、MPGA、WAV、WEBM)。

以Wiz AI为例:Wiz AI 是一款基于ChatGPT-3.5的创新型WhatsApp 聊天机器人,它能理解自然语言,拥有庞大的知识库,并能进行来回对话,使用户可以直接在 WhatsApp 中针对任何主题轻松提问、获取信息或仅仅只是聊天。收费方面,Wiz
AI向每位用户提供五条免费消息,之后将收取每个月2美元费用。公司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开发一个完全免费的基于广告的套餐。

从网络浏览器、代码解释器到第三方工具,联网功能全场景应用。3月24日,OpenAI发布ChatGPT Plugins插件。OpenAI官方称,此次推出的插件不仅允许ChatGPT浏览网页,还能让它与开发人员定义的API进行交互,使其能执行诸如搜索实时新闻、检索知识库等更具体的操作。首批插件由Expedia、FiscalNote、Instacart、KAYAK、Klarna、Milo、OpenTable、Shopify、Slack、Speak、Wolfram和Zapier等公司提供。这些插件的具体功能包括推荐餐厅、制定出游计划、网上商店购物、企业办公、信息检索、语言教学等,涵盖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5 月 15 日,OpenAI 正式向 Plus 用户全面开放 Plugins 权限。

第一类:第三方插件
1)检索实时信息:比如体育比分、股票价格、最新新闻消息等;
2)检索知识库信息:比如公司文档、个人笔记等;
3)代替用户执行操作:
如预定航班、订购食材等。

第二类:OpenAI“网络浏览器”和“代码解释器”插件
网络浏览器插件能够让ChatGPT提供详细的答案来源和网页地址,确保信息来源更加可靠、真实。代码解释器插件的功能主要包括这几方面:1)解决定量和定性的数学问题;2)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3)转换不同文件的格式。

2.1.2 正式登陆:ChatGPT推出iOS版应用程序
ChatGPT正式进驻移动端。5月19日凌晨,OpenAI发布了ChatGPT的官方iOS版App,并将其命名为“OpenAI
ChatGPT”。OpenAI 公司,ChatGPT移动端应用将向用户免费开放,不设广告且支持语音输入,但发布初期仅面向美国用户。同时公司也表示,Android 版 ChatGPT 很快也将推出。data.ai 最新报告显示,openAl的iOS版 ChatGPT 应用在推出后五天,下载量已达到48万次。
移动端 ChatGPT 新功能:
1)提供即时答案:无需筛选广告或多个结果即可获得准确的信息。
2)给出定制化建议:提供有关烹饪、旅行计划或制作贴心信息等方面的指导。
3)提供创意灵感:产生礼物创意、概述 PPT 或写出优美的诗篇。
4)提供专业内容输入:通过想法反馈、笔记总结和技术主题提高工作效率。
5)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按照用户自己的节奏探索新语言、现代历史等。

iOS版ChatGPT推出联网模式。6 月 27 日,OpenAI宣布对移动 ChatGPT 应用程序进行两项更新:1)浏览:用户可以使用“使用 Bing 浏览”来获取有关事件和信息的全面答案和最新见解,这些信息超出了模型的原始训练数据。2)搜索历史记录改进:点击搜索结果可直接转到对话中的相应点。目前,移动端联网功能仅对 ChatGPT Plus 用户开放。
2.1.3 深化布局:搭建OpenAI版应用商店
构建大模型平台,持续搭建AI生态。6月20日,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消息,OpenAI 正准备发布一个类似 App Store针对定制化模型/软件的交易市场平台。基于该平台,开发者是自己开发定制化模型的公司,消费者是按需定制模型的企业。我们认为,搭建类似“应用商店”的平台将有效提高ChatGPT相关插件的使用率。

移动端——AIGC大模型的第二增长曲线。纵观ChatGPT在移动端的布局思路,我们可以看出,OpenAI正极力推动AIGC大模型从供给侧向应用侧转变。无论ChatGPT是作为AI助手,还是构建大模型应用商店,OpenAI在移动端的布局开启了GPT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并逐步走向场景落地,同时也有助于推动AI生态的构建。构建AI生态系统需要桌面端+移动端共同推进,也是AI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预计,随着桌面端的布局日臻完善,移动端将成为大模型厂商的主战场。ChatGPT对移动端口的持续改进预计将继续提振C端用户数量,使得OpenAI能持续引领AI浪潮。
3.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OpenAI并未陷入流量“瓶颈”,算力侧和应用侧同样前景广阔,相关受益标的:
1) AI芯片厂商,相关受益标的为:寒武纪、海光信息、景嘉微、龙芯中科
等;
2)AI服务器厂商,相关受益标的为: 中科曙光、神州数码、拓维信息、工业富联、浪潮信息等;
3)AI云厂商,相关受益标的为: 首都在线、鸿博股份、青云科技、优刻得、光环新网、新炬网络等;
4)AI+办公:金山办公、福昕软件、泛微网络、彩讯股份、鼎捷软件等;
5)AI+金融:同花顺、财富趋势、新致软件等;
6)AI+医疗: 润达医疗、万达信息、卫宁健康等;
7)AI+教育:佳发教育、鸥玛软件、科大讯飞等;
8)AI+军工:航天宏图、中科星图、华如科技等;
9)AI+其他:焦点科技、华宇软件等。
3.风险提示
核心技术水平升级不及预期的风险,AI伦理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
3、【华西计算机】ChatGPT | 行业跟踪:AI MaaS星辰大海:模式-空间(2023/4/11)
4、【华西计算机】ChatGPT | 行业跟踪:SAM,机器视觉领域的ChatGPT(2023/4/10)
9、【华西计算机】ChatGPT | 深度报告(5):加速计算服务器时代来临(2023/3/9)
10、【华西计算机】ChatGPT | 深度报告(4):百度文心一言畅想(2023/3/2)
11、【华西计算机】深度报告 | ChatGPT,深度拆解AI算力模型(2023/2/24)
17、【华西计算机】周观点 | AIGC,人工智能的旷世之作(2023/2/05)
18、【华西计算机】行业点评 | AI催化剂密集释放,ChatGPT注入新活力(2023/1/30)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签约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或者经由其他渠道转发收到本报告而直接视其为本公司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研究所及其研究人员认为的已经公开的资料或者研究人员的实地调研资料,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以及推测仅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且这种判断受到研究方法、研究依据等多方面的制约。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预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始终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需自行关注相应更新或修改。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仅提供给签约客户参考使用,任何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绝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视为做出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均未考虑到个别客户的特殊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不能作为客户进行客户买卖、认购证券或者其他金融工具的保证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其他关联方均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任何可能损失负有任何责任。投资者因使用本公司研究报告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均是独立行为,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及其他关联方无关。本公司建立起信息隔离墙制度、跨墙制度来规范管理跨部门、跨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务请投资者注意,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证券或期权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本公司的董事、高级职员或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到的公司的董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或个人可能在本报告公开发布之前已经使用或了解其中的信息。所有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发或公开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如需引用、刊发或转载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华西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ChatGPT | 行业深度:ChatGPT的流量去哪了?》《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计算机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