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chatgpt

ChatGPT 之父投资的这个产品,成不了下一个 iPhone

AppSo • 2 周前 • 24 次点击  

未来的技术可能几乎是看不见的。
Humane 创始人、初代 iPhone 设计师 Imran Chaudhri 用上面的话,描述了他对未来技术的畅想,并且也为此付诸了行动。
AI Pin 就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产物,正式发布仅仅 4 天,让人们对智能产品的重新定义和未来发展在争论中重新洗牌,甚至有人为 AI Pin 贴上了「颠覆智能交互方式」的标签,认为这款产品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已经陷入发展疲态的大屏手机。
关于 AI Pin 的激烈争论,让我对其本身的能力认识陷入了思考,带着「是否能取代手机」的疑问,我重新观看了这场「简陋」的发布会。
没有花哨的剪辑、华丽的专场、明星的站台,只有一对夫妻和几个产品,背景音乐都没有的纯人声介绍,让人能更加专注产品和技术本身。
当然也有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翻车时刻:AI Pin 谎报了四月份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也错估了一把杏仁中的蛋白质含量。
摒除外界的干扰,我想分享给你目前的答案:「AI Pin,不会也不能,取代手机。」
形态是个大问题
刚看到网传的宣传图时,我总觉得这个东西在哪见过,直到我看见了正在充电的 RODE Wireless,真相大白。
「便携」是 AI Pin 在佩戴方式上最大的特点,就像平时使用罗德无线麦克风一样,当真正进入生活的场景你会很容易忘记它的存在,但这仅限于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在「便卸」性上,手机将会比 AI Pin 高出一个维度。
虽说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配件来应对不同的穿着需求,但无论磁吸有多么低方便佩戴,它都会给人一种「随时脱落」的不安全感,更何况每一次的拿放过程,几乎都要双手参与配合才能完成。
「随拿随放」这个优势,在对比下才发现手机赢得十分彻底。
无感佩戴是 AI Pin 的另一个宣传点,但这是有条件的。
AI Pin 佩戴图. 图片来自:X.com
但看 34.2g 的重量绝对是一个十分轻巧的装备,但无法跟手机进行比较,因为 AI Pin 并不是拿在手上,夏天单穿一件 T 恤,把一个如此重量的显眼方块卡在胸前,会把精心挑选的衣服拖拽变形。
可能再寻找到更轻薄的量产材料之前, AI Pin 更适合秋冬季搭配外套来限定使用。
如果你有背包出行的习惯,需要格外小心,在背起和放下背包时随时有可能把 AI Pin 一同碰掉,「无感」在这里仿佛变成了负面形容。
用四种交互方式,缩小使用场景
「声音」「触摸」「手势」「投射」是 AI Pin 的四种核心交互方式,差异化的特点,也正是由这四项构成。
语音覆盖了 AI Pin 大部分的人机交互场景,和目前已有的车机、手机智能助手相比, AI Pin 不需要触发关键词,只需要按压触控板就能对话,先暂且不谈这个类似敬礼和祷告的动作,「发声」本身就不太适用于大部分的公共场合。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隐私」格外关注,大家宁可贴上影响画质的防窥膜,在「无声」中为自己的信息上锁,都不希望手机消息在地铁和公交上被他人窥探,更何况涉安全的验证码和工作机密。
那这种大部分都需要语音交互的产品,似乎就因为「隐私泄漏」的风险,将公共场合从适用场景中彻底剔除。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是线性的,既是你可以做到不在乎信息泄漏的风险,但比起可视化浏览的跳跃式阅读,纯语音的信息传递效率更低,你只能等到 AI 逐字逐句地念完。
在微信看到了 60 秒的语音,许多时候都会很无奈地转成文字甚至直接划走,那这种强制性的播报似乎和「主动获取」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冲突。
「手势」和「投射」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相当于手机的键鼠和屏幕。
我很喜欢发布会上「确认」选项的手势:两指轻触,犹如虚拟信息在指尖运筹帷幄,很酷,但也仅限于这个手势的酷了。

其实和 Apple Watch 的手势交互很像,两者都是在尝试更贴合人本身的交互方式,但前者将新技术作为传统按键的「补充」,后者直接摒弃传统将「前沿」做成了主线。
在手势交互领域有如此探索勇气的公司 Humane 并不是第一家。
早在 2013 年 Leap 就推出了其首款体感控制器 Leap Motion ,它能够检测和追踪手部动作,并且作为输入方式,很像隔空的触控屏,用被扫描的虚拟手指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进行操控,突破屏幕的限制将信息真正拿捏在指尖的感觉,和 AI Pin 的「手势」如出一辙。
虽然这种先进的交互方式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但这款跨越了将近两个时代的产品似乎是一个失败之作:应用适配太少、追踪精度不稳定、长时间使用导致的手臂疲劳等种种原因,让 Leap Motion 的噱头远大于了实用。
不过从现在重新回顾这昙花一现,其开拓的全新交互理念,对游戏、主机、电脑和手机等领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Leap Motion. 图片来自:amazon.com
我们对所有的技术创新和大胆试探都饱含敬意,只是当未成规模的新科技,即将量产走进大家的生活时,站在消费者的视角,我们需要小心且谨慎地审视。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AI Pin 的激进选择,起码在当下不是一个能让大部分人接受的策略。
家用投影仪在调整的时候,最怕两件事儿,一是聚焦不了让你很着急,二是来回晃动让你犯恶心,初次上手 AI Pin 的投射功能很大概率会把这两要素集齐。
(投影)
你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和手掌的相对静止,并且多次尝试手掌的位置以获得最佳的投影效果,而这一切都会因为你的任何一次重新佩戴,而全盘重来。
即使逐渐习惯了投射掌心的最佳显示距离,但对身体「稳定」的要求,会极大程度地限制你的行动。
本末倒置的交互,需要重新定位
我们不必消失在屏幕上,当这一切(四种交互方式)发生时,我们互相看着对方,我们没有分心。

Imran 一直在强调「去除屏幕」的观念,他认为屏幕是阻隔交流的原罪,但真正要讨论「去屏」的可行性,我们应该先来看看屏幕对我们的重要程度。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因为这种形态目前几乎能够应对生活的全场景,也能够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高效生产力工具:分享影音、浏览文件和发送消息,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屏幕存在的基础上。

正因如此手机的发展进入了「量变」时代,各大厂商也没有必要为了标新立异再来一次风险巨大的「质变」革新。
疲态的更新现状也让我们的审美陷入疲劳,因此每上新一个新形态的智能产品都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Vision Pro、Ray-Ban Meta 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走上了论坛的中心,哪怕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AI Pin 也一样。
Imran 提到 AI Pin 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进步是「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消息。
从美好的构想回到现实,我们难道真的可以拒绝所有的被动消息吗?
工作信息、家人联系、朋友邀约等等的消息接收,往往是被动且重要的,除非等到我们能够选择的那一天,不然 AI Pin 会成为我们脱离社会和家庭的万恶之源,这个优点,让人堪忧。
「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智能设备特别是手机并不是把人们变成「孤岛」的罪魁祸首,而是人本性中的「孤独」终于在手机上找到了适宜展现的平台,因此得以放肆宣泄。
简单来说,我们本就需要这座孤岛。
总之,这四种交互方式,好像对我们的要求有些苛刻,语音交互限制了使用场景,并且需要你集中注意力,稍有不慎那就得重听;投射信需要你减少晃动,甚至停下脚步;信息查阅也得回到云端......
一味地去除屏幕,将未成熟的交互方式强加于用户的日常、强行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只会给我们增加负担。追求「无感」的 AI Pin 似乎因为少了块屏幕,变得处处都在彰显它的存在感。
如果 AI Pin 能够变换姿态,成为智能终端的创新补充,像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一样,给人们全新的体验,这个智能助手不仅能帮你更智能地联系世界,挂在胸前的显眼包,也是你极客身份、追求科技前沿的名片。
从 AI Pin 中,预见未来
一个设计作品有三种反馈,可以,不行,和哇喔,最后一个哇喔是我们要去追寻的。
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 Milton Glaser 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作品的优劣,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Milton Glaser 与其代表作. 图片来自:hk01.com
「哇哦」是对科技发展的感性表达:「以前没见过,真的很好用」,在这一声感叹之后,理性地审视技术本身和探索未来的道路,才是科技能够走向大众的正确心态。
目前的 AI Pin 能够带给人们足够多的惊叹,也会在未来的日子献出更多惊喜,即使作为技术和产品本身并不成熟也很难走向大众,但这种激进地探索本身就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挖孔屏和刘海屏的全面屏方案被手机厂商普遍采用之前,我们还走过一段百花齐放的全屏手机探索时期,推拉式、升降式、屏下式和后置式等等方案在过去的五年中层出不穷,为的只是把正面屏幕在毫厘间扩大一点。
能够有今天较为稳定的手机形态和最均衡的使用体验,是因为当下的选择是经历过探索和挑战后的最优答案。
现在的 AI Pin,就是下一代智能设备形态的探索过程,而它一出生身上就烙有下个时代的印记 —— AI 侧端大模型。
在 AIGC 理想的产品形态还未能确定的时代,目前的 AI 电脑、 AI 手机、AI 眼镜都可能成为 AI 大模型的过渡形式,因此 AI Pin 的意义远不在当下的预订量,而是这种大胆的尝试正在为我们打开思路、开辟道路。
技术的发展得以让科幻电影的设想走进我们的生活,三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今 AIGC 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一夜之间融入到了众多智能终端里。
智能设备争夺的主战场,将从现在开始正式转向「智能大模型」,Google Pixel 8 已经搭载发售,小米澎湃OS 正持续更新,华为小艺大模型还在内测完善,苹果三星也已放出消息即将跟上步伐。
这当中的共性,是在绝对成熟的产品中稳步融入新技术,而像 AI Pin 一样将先进技术单独抽离并另辟蹊径的案例,很险也很少见。
信息技术巨头 IBM 内部有句名言:
易用性也许不可见,但却不可缺席。
AI Pin 在易用性上没有缺席,只是步子迈得太大,甚至有些超越时代的激进。
超越和激进未必会成就未来的产品,但超越和激进的态度,会加速我们探索未来的脚步。
AI Pin 正是这个技术交界口的探索者,虽然以当下的科技水平,似乎还支撑不起 AI Pin 这么遥远的未来技术,但大胆尝试「无屏」,敢于突破形态本身的做法,就是目前最大的价值:为后者探路,为成功试错。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64592
 
24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