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份,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曾在报道中探讨过「无币区块链」的两个方向:
其一,企业搭建封闭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怎么玩都可以,只要不兑换法币就行,如迅雷的「链克」和苏宁的「星际家园」。
其中苏宁的「星际家园」通过场景整合的方式,搭建家园商业模式,实现数据、流量变现,同时为苏宁易购导流。通过区块链概念来吸引用户,以「能量石」奖励为诱惑,吸引投机用户。
其二,公众将记账权转交给政府智能部门,由这些部门来记账,那么就不会有需要奖励Token的问题产生,如广州仲裁委应用的区块链存证裁决书。
通证是否必须存在?通证之于区块链究竟价值何在?本文将以辩证的角度为您解读「无币区块链」究竟如何顺应时代。
一
在以「比特币系统」为例的早期区块链生态中,没有超级节点的存在。理论上,比特币网络中的任何人都不需要相信任何人。但又必须选出一个人来记账,选择的方式就是通过挖矿(PoW)。谁挖出来了,谁负责记账。
但是挖矿需要消耗资源,因此挖出来的人还要获得激励(比特币)。如果他乱记账的话,网络中的大多数其他人是不信服的,他就得不到激励(比特币),也就浪费了算力(电费),这样保证他必须准确记账。
■ 而无币区块链则更多的被理解成是「联盟链」。
以仲裁区块链为例,在这个仲裁区块链中,仲裁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存证机构,企业作为超级节点,
只有这些超级节点有权力向区块链中录入数据,其他普通节点只能查看数据,在某些特定联盟链中,普通节点连查看的权限都没有。
在这种环境下,由于相关证据同时被这各方超级节点确认,因此不用担心,纸质文档丢失,被人贿赂篡改等问题,提高了公信力。
微众银行联合万向区块链和矩阵元共同开发企业级联盟链底层平台BCOS,苏宁推出区块链产品「星际家园」,华为推出云区块链服务(BCS),腾讯推出「块链结构」的专用云计算平台...
越来越多的传统互联网企业试水区块链业务,但这些企业的区块链和我们了解的区块链有一个最大的区别,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区块链不发币,没有募资,其通证也无法进行交易,也被人称为是无币区块链。
企业选择无币区块链固然有一部分政策监管的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和痛点做出的选择。
二
币圈早期投机者认为无币区块链实际上是对区块链的阉割,认为其本质其实是个升级版的高冗余的可信的数据库,只能被认为是技术上的进步。
与技术派链圈不同,币圈人不喜欢无币区块链,是站在自身立场与利益在说话。因为,对于习惯了区块链天然包含了代币的币圈中人来说,这个概念,确实是一种对认知的挑战。
如果说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灵魂,那么Token就是区块链的动力源泉。人都是无利不早起的,所以以比特币为首的Token类应用,由于可以带给人们获利的希望,所以就成为了区块链各种应用中最容易成为现实的一类。
不仅如此,由于区块链这种分布式的体系,需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体系的发展,所以Token作为激励机制的可量化载体,很容易被看成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区块链最强大的功能就是加速了资产流通,利用共识机制与其分布式特性,撮合供需双方,而这一切都是依赖于Token作为流通跟权证载体,正是因为数目有限,才能够真正做好公信力。
而对于散户投资人来说,没有了Token就意味着无法在数字加密货币层面进行投资,但其实也是可以投资使用或者研发无币区块链技术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
三
业内人士多数认为,区块链的通证被广泛认识,归功于以太坊及其订立的ERC20标准。基于这个标准,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发行自定义的通证,这个通证可以代表任何权益和价值。
◎ 到底需不需要通证,业内专家指出要根据场景而定。
如果是存证类的应用,是不需要通证的;如果是供应链金融,则必须要通证作为载体。
通证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除了交易价值外的其他内在价值。比如将各种权益证明如门票、积分、合同、证书、点卡、证券、权限、资质等通证化(tokenization),放到区块链上流转,进行市场交易,让市场自动发现其价格,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消费、可以验证。
◎ 通证与区块链相互独立,但彼此是最佳拍档,互为前后台。
通证记录了场景中应用中的各种信息,能实现资金流、现金流、物流、商品流的四流合一,通证能承载更多的功能,不是只有炒作这一个用处。
区块链不但作为天然的密码学基础设施,对通证代表对权益留有最可靠、最坚不可摧的保护。并且由智能合约所控制的区块链生态,赋予通证以丰富、动态的用途。
结语
区块链和通证只是用算法的形式模拟出的经济模式,它就像是面照妖镜,你看到了什么妖怪,取决于这个世界有多少妖怪,而不是这面镜子的本身。
关于「无币区块链」的争论还有很多。其实,在币小事看来,区块链无罪,通证也无罪,有罪的是那些利用token肆意敛财的黑心人。如果有人可以将区块链和通证的价值最大化,踏实做事,使得投资者也能参与其中,让他们也能随着项目的发展获得收益,才是区块链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