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治理的焦点,是各方争夺规则的修改权
大部分人是没机会参与初始规则的制订的,当你接触到项目的时候,初始规则就已经定好了。如果你参与ICO融资,或者持有某个项目的代币,其实就相当于你默认了它的初始规则。
既然我们上面说到初始规则不可能完美,那么后续迟早就会涉及到对规则的修改。
在中心化情况下,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修改就修改了,老板一拍板的事,老板高兴的话甚至可以朝令夕改,一天改三五次都行。
但是在去中心化情况下,在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对规则的修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各方的意见永远无法统一,如果真的采用算力投票,或者Token投票方式,效率又极为低下。
而且区块链行业还有一些特殊性,区块链行业流行一句话,叫做“代码即法律”,也就是说不管是权力的分配、权力的相互制约、利益的分配,其规则都是以代码形式存在的,所以区块链行业的治理也具体的体现在于对原有代码/规则的修改。
可以这么说,在区块链项目里,谁获得了代码的修改权,也就是相当于获得了规则的修改权,谁就能获得背后的权力和利益。
5. 所有的治理方案都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做选择
当我们在POW和POS哪种共识机制更好的问题上讨论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潜意识里是默认了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最好的共识机制,而我们的目的是找到它。但是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共识机制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因为我们要的根本不是共识机制,我们要的是实现某种功能。如果这种功能不需要共识机制就能完成,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共识机制;如果某种共识机制能够帮我们更好的实现这种功能的,那么对这个项目而言,这就是更适合的共识机制。
整体说来,所有的共识机制都是在公平性与效率之间做选择,这一块我昨天看到肖风老师在杭州区块链峰会上的演讲里说的很好:
共识算法是一个区间的概念。我们在强调去中心化,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去中心化也是在强调公平。去中心化强调公平,中心化某种程度上是强调效率,所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区块链才有,过去一百年、两百年,整个人类社会一直在这之间摇摆,不可调和。
所以我说我们要明白的是当区块链要真正落地到不同的商业应用场景的时候,不同的商业应用场景对公平和效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场景需要极端的追求公平,那么我们可以用极端的去中心化的方式帮他实现;如果他是极端追求效率,那我们就必须用中心化的方法来帮助他实现,这只是商业目的而已。
6. 治理最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治理的底层,虽然是共识机制、规则这些东西组成,但是到最后,所有的治理总会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规则是客体,人是主体;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论你采用的是POW还是POS,区别并不大。因为共识机制只是决定了人与人围绕什么进行博弈而已。如果你采用POW,那么人与人之间是围绕算力进行博弈;如果你采用的是POS,那么人与人之间是围绕着投票进行博弈。
中国古话叫做:“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店”和“客”的权力并没有绝对,主要就看谁的影响力大,看谁能够在最终的博弈当中胜出。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治理体系内,没有一个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个人手上都握着一部分的权利,但单独每一部分权力都没有办法决定事情的走向!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影响力范围内对事情起着推动作用,这是一个内外部不停的演化,共同博弈的过程。
这个博弈的过程就是去中心化系统做决定的过程,博弈的结果就是去中心化系统最后选定的方向!
我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好像还挺形象的:
就好像几个人玩斗地主,一个人拿到了大王,OK,大王很厉害;另外一个人拿到了小王,OK,小王也厉害;第三个人拿到了三个2,OK,三个2也是很大的牌;
每个人的牌都很大,但是大小王3个2本身并不足以保证你赢下这一局,最终谁赢谁输要看怎么打。你需要根据牌整体的结构来决定打法,根据你对手的情况加以变化。
如果你每把都是大小王、4个2加顺子这种必赢的牌在手,那你这扑克里肯定有诈,别人也就不会跟你玩了。
也就是说,虽然牌的大小本身很重要,但是这个博弈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关键。
最终这一切都要靠博弈!
7. 目前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无法可依,而不是共识机制的选择
很多人认为区块链项目治理当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共识机制的选择,以及一些具体执行上的问题,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区块链项目治理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来源于内部,而是来源于外部。
当年BCH的BSV的算力大战,原本双方是同一战线的,在大方向上根本没有分歧,只是在具体推进速度上有一些分歧,但这是完全可以协商的问题,不过最终双方却分裂了,而且还引起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动荡。
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即使双方没有大分歧,只有小的意见不统一,仍然无法通过治理解决,最终的解决方式仍然显得很原始和顺心所欲;POS也是一样,很多POS项目的规则一改再改,甚至连白皮书都是一改再改,而普通持币者根本没有任何办法。
治理真正的问题不是共识机制的选择以及权力的分配之类的问题,而是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可以执行,没有法律可以依据。
就像上市公司,你上市之前要接受一整套标准化流程的审核,既有公司历史沿革方面的,也有法律上面的,有专利上面的,有财务上面的,也有人员上面的,公司上市之后你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的,接受第三方审计,还得接受持续的券商督查,更不用提背后还有证券法和公司法在督促。
在这种有标准化的流程和严格的法律约束之下,治理才有用武之地;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和严格的法律约束,治理这个词不过是名存实亡。
目前区块链世界还处在“法外之地”,既无标准化的治理流程,也没有强制信息披露之类的约束,更没有法律法规则可以依靠,完全凭项目方的自我约束,这时候谈治理是没意义的。即使有所谓的治理,治理会变成无边无际的攻讦和扯皮。
8. 治理不必僵化,治理是为场景服务的
我们一说到治理,很容易就想到围绕工作量证明POW、POS、DPOS等共识机制的治理,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共识机制的鄙视链:POW嘲讽POS,POS嘲讽DPOS,POW、POS、DPOS共同嘲讽PBFT……
我们的思维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治理应该是一个高度灵活的东西,在遵守相应的规则和法律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灵活越灵活越好。
治理是为项目服务的,项目是满足真实社会需求的,社会真实需求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治理机制也可以千变万化,不必拘泥。
不是说别人用算力投票,你就一定要用算力投票;不是说别人玩锁仓你就一定要玩锁仓;不是说别人搞节点你就一定要搞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你的治理机制不是要跟别人看齐,而是应该高度服务于你的业务和应用场景。
9. 总结
a. 权力的分散产生治理的问题;b. 所谓治理,就是在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做决策;c. 初始规则很重要,但没有一项初始规则能够适应所有场景;d. 治理的焦点,是各方争夺规则的修改权;e. 所有的治理方案都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做选择;f. 治理最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g. 目前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无法可依,而不是共识机制的选择;h. 治理不必僵化,治理是为场景服务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内容与观点不代表Unitimes立 场。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有价值的信息,合作或授权联系请发邮件至 editor@unitimes.io 或添加微信 unitime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