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数字货币大牛市已经无法让资本市场忽视,虽然经历了9.4的政策打击,但对于区块链的热情已经在市场中生根发芽。我们团队工作的日程中多了不少和一级市场、产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交流。
2018年初,A股市场又刮起了区块链旋风,其催化剂应数人人网、柯达等涉足区块链,如果说上一波是相关公司“蜻蜓点水”区块链,那这波就是产业资本进入阵地战状态了。时至今日,细数已有近70余家公司涉足,其原本从事的业务五花八门,并不止于TMT,难以形成有效统计,我们按涉足方向分为6类,包括制造、物联网、金融、软件、物流供应链、游戏数字营销及IP。
其中,制造主要是生产或投资矿机相关;物联网指就具体场景提供溯源应用及硬件产品;金融指在票据、金融IT、支付等方面提供应用;软件指KYC、数字资产或相关产业的合作;物流供应链指原来占据物流场景叠加区块链技术;游戏数字营销及IP,我们将其归为一类,其本质都是传媒行业数字场景的区块链化。上述的分类或许存在边界重叠,我们只是想用这样的归类将应用区分更为清晰。

1)制造
区块链硬件制造是传统公司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过去一年中,币价上涨、参与人群暴增导致资本逐步涉足“挖矿”产业,提供包括矿机、冷钱包在内的硬件产品。在未来算力为王的时代,不仅是区块链,AI也对算力提出了各种要求,矿机作为上游产业快速增长,并逐步分工细化,包括封装、代工等环节皆有A股上市公司的影子,当然,去华强北晃一圈能最直接感受行业冷暖,就如同当年加价买iPhone一般。
从财务上看,制造算涉足区块链中最靠谱的,销售产品产生现金流,与现有企业三表无缝对接。当然,行业景气还得看币价波动,本身购入矿机就是相当于买了币的看多期权。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家用wifi、路由器、各类盒子生产厂商开始加入,构筑分布式存储网络,同时拉动硬件销售,之前的迅雷、暴风均属此类,问题是:假设有一天币价不涨了,谁还会买“矿机”呢?而怎样的生态才能支持币价?

2)物联网
5G的最大应用场景,构筑万物互联的路上,能否实现万物互信?A股不少拥有金融、农业、消费品、医疗等场景的企业开始涉足“区块链+”,其实我更倾向于认为应该称为分布式账本的应用。这些应用除了能源,基本都涉及线下问题,这也是很多投资者诟病的:光凭区块链并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在很多场合的交流中都强调了这点——区块链不是万能的,能做到上线后的不可篡改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而具体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就需要结合场景了,有些问题别说单凭区块链,就是拉上AI、云计算、物联网一起上也解决不了,比如大众尾气造假事件。
前些天,李彦宏“中国用户愿用隐私换便利”的言论遭到舆论围攻。而细想下,网络用户愤怒的难道真的是隐私泄露?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数据强行变现且未与数据贡献者分享受益。说白了,数据是用户的,那不跟我商量就用,用了还不给好处,当然有意见!在区块链的世界中,这些行为都能上链且通过智能合约设定机制,数据的合法获取及变现方才可行,物联网、大数据才有更大的用武之地,这也许是梦百合等消费品公司借助区块链所要构筑的未来。

3)物流供应链
供应链的很多环节还没有完成信息化革命,从业企业欲通过区块链改造流程,在上下游、物流、仓储、银行等参与节点间建立分布式账本体系,增进彼此互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这是典型的联盟链应用,对降低运营成本有帮助。但问题在于,参与的各方是否足够开放,既有的利益是否会在共享中削弱,或许对于某些参与者来说,会不会蛋糕做大了,自己做没了?共识何在?

4)金融
数字货币、票据、发票等金融相关场景本身对数据真实性就较高要求,部分之前涉及金融IT的企业开始涉足,随着央行关于发行数字货币的新闻渐多,市场关注度也渐高。但此类业务本质上还是围绕金融客户需求从事的“软件外包”或系统集成,未来要在盈利上有显著表现难度较大。比较特殊的是二三四五(002195),其在春节前后发布了白皮书,建立“2345星球联盟”,将联盟用户所做贡献按照POB的共识机制获得激励分配,并通过token获得生态中的增值服务。此应用与迅雷有异曲同工之处,确实对激活公司原有社区用户有正面效果,但未来监管态度将是关键,值得关注。

5)软件
除已经从事部分金融IT的企业外,还有一些参与者通过投资、预研等方式参与区块链应用的各个环节,我们将其统称为软件实施。本身这些企业的业务都是to B为主,难以直接获得C端社区,在应用上倾向于联盟链、私有链。

6)游戏、数字营销及IP
此类业务都由传统游戏类、营销类公司发起,本身业务都已数字化、线上化,较易于用区块链实现或改造。在游戏行业,本身就存在游戏资产保存、交易需求;传统游戏设计中的高通胀也为玩家所诟病,这些问题有望借助区块链下得到改善。同时,通过区块链使得“胜率”透明化,也使游戏更加公平,这对博彩类玩法提供了新空间。
在数字营销的场景下,Token激励使得用户更乐于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享、众包,这类应用对拥有大量用户的互联网企业吸引力较大。

而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对不同场景的适用性有很大差别,并非包治百病,适用的场景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有社区用户;
2)能形成共识;
3)线上业务;
4)具有价值交换需求
新年伊始,由投资圈大佬组成的三点钟群曾曝出古典互联网和区块链之争,而实际上我们观察到, 2018年将是传统资本(包括上市公司)的介入之年,部分区块链团队也在不断寻找应用场景,相互渗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