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关于“超级助手”的战略目标,你们团队有一份文件在谷歌反垄断案中被提及,其中提到希望打造“人们连接互联网的界面”。这显然意味着必须突破聊天形式,甚至需要涉足网页浏览领域——近期也有相关报道。
我很好奇你在谷歌反垄断案作证时甚至提到,如果谷歌被迫拆分Chrome,OpenAI可能有兴趣收购。你们正在开发自己的浏览器吗?OpenAI是否需要为ChatGPT配套专属浏览器?
Nick Turley:这个表态被严重断章取义了。我的完整回答是:如果Chrome真的上市出售,想必多方都会考虑,我们也不例外。这比网络流传的版本谨慎得多。
从产品角度看,ChatGPT已经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新入口——10年前需要浏览器完成的许多操作,现在直接问ChatGPT就能获得答案。想象未来你能通过它发现商品、了解信息直至完成购买。
当AI能持续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比如旅行规划或数据分析),这些原本需要打开多个应用的操作,未来可能直接在AI中启动。
因此ChatGPT逐步覆盖浏览器的功能并非天方夜谭,具体形态我们仍在探索。那份文件确实出自我手——我认同ChatGPT终将承担越来越多现有浏览器的职能。
主持人:我想快问快答几个关于产品策略的问题。Sam多次提到“用ChatGPT登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种能让用户带着个人账户和个性化设置浏览网页的功能,未来可能像谷歌或苹果账号那样成为登录选项。你对此怎么看?
Nick Turley:我们正在积极探讨。根据以往经验,在构建生态系统时——无论是自主开发还是与他人合作——都必须谨慎行事,因为机会有限。目前我们已就该构想与众多合作伙伴展开讨论,对此仍充满期待。
主持人:有传言说你们不会和Jony Ive(苹果前首席设计官)合作开发眼镜或手机产品?
Nick Turley:关于硬件路线图我无可奉告。不过这个领域确实令人振奋,总能带来灵感。
主持人:与苹果的合作进展如何?
Nick Turley:非常顺利。我们对正在推进的项目感到兴奋,这将是长期合作。我期待将AI技术——希望是我们的模型,但更广义的AI——融入iOS的每个角落。
主持人:所以你认为双方合作会持续深化?
Nick Turley:虽然我不是专家,但从纯产品角度看,确实存在无数合作可能性。
主持人:你们宣布与芭比制造商美泰合作,将模型植入玩具。为何选择这个方向?
Nick Turley: 我们不仅是产品公司,更是平台公司。在自主开发产品的同时,也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基础模块。这个合作就是典型案例——玩具制造显然不属于我们的主营业务(尽管我们涉足的领域总是出人意料)。但通过API赋能其他企业开发新产品,正是平台价值的精彩体现。
主持人:ChatGPT何时实现完全多模态?目前支持部分模态,但视频输入/输出、音频输入/输出等功能何时全面开放?
Nick Turley: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类人交互。就像此刻你我交谈时会互相打断,你会点头反馈。技术路线图的核心就是让用户更自然地表达,让AI更准确地反馈——这才是发挥模型智能的关键。
虽然“任意输入/输出”在技术层面已可实现,但要让交互真正自然仍面临挑战。比如最新语音模式虽已显著进步,但距离通过图灵测试还有差距——你仍能察觉正在与AI对话。我们正在研究这些人际交互的微妙之处。因此既要推进技术研发,更要打磨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
主持人:刚刚推出的四项人格测试功能,最终会发展成数十种预设人格,还是让用户完全自定义ChatGPT人格?
Nick Turley:目前尚无定论。我们正通过现有四项人格收集数据,观察用户需求是否集中在这几类,抑或存在长尾分布。就现阶段思考而言,我认为应该允许用户自主配置。现有自定义指令功能配合这四项人格作为起点,就像先选择合拍的基础人格,再通过日常互动或主动设置进行个性化调整。
这类似于交友过程:初识时因性格投缘成为朋友,之后共同成长演变。ChatGPT也将如此——我们会提供更贴合的初始选项,但后续个性化调整将完全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