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机器学习算法

深度学习如何在课堂中真实发生?从这五件事做起

教育思想网 • 2 年前 • 191 次点击  

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深度学习,帮助孩子更好成长?下文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对于“深度学习”的系统性思考。她认为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一些基本的促发条件,作为教师更应该正确掌握深度学习的特点及作用,才能帮助孩子应用并迁移知识,学会终生学习。

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1

深度学习到底深在哪儿?

其实,深度学习之“深”,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之“深”“浅”。


我们给深度学习做了这样的界定: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深度学习有三个特点:


第一,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立场,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


但是,它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学习,而非自学,强调教师发挥作用。


第二,它强调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学习的挑战性,强调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学习和理解。


第三,它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落实到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上。


深度学习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的精华的概括和提炼,它是“好”教学的代名词。它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


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


许多人以为深度学习是为了培养高阶思维。当然,高阶思维是要培养的。但是,我要说两点:


第一,高阶思维要有,但低阶的也不是不需要;


第二,我们倡导的深度学习绝不能停留于抽象的思维培养上,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

因此,深度学习之“深”,要“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

人工智能的强大,逼迫我们思考,有哪些是不能被替代、不愿被替代而必须要由人自己来承担、承受、感受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


至少,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


因此,如何引起学生们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是人工智能做不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因为这里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有教师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期待以及为此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而这些不能被替代的,是不能被程序化、不能被安排的,是虽有缺陷但不断努力变得更好、虽然稚嫩但在努力成长的,是与“人”有关的。深度学习之“深”,深在这里,它绝不仅仅是“浅”的对立面,它与人的心灵相关,不能被替代。


深度学习还“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


深度学习虽然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孤立无关联的一个个的活动,而是存在于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中。


正如语文阅读教学有精读、有泛读,山谷有高峰必有低谷,速度有张必有弛一样,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是一个系统,需要整体把握。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得“深度加工”,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有节奏地展开。


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所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依循教学规律,才是真正的“深”。


2

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如何发生?

需要哪些准备条件?

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一些基本的促发条件。


第一,发挥教师自觉的主导作用。


深度学习是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转化”上:


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


将外在于学生的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能够做到这两个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便基本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可以落实。要做到这两个转化,教师必须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体,把自己看作服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因而,“教师主导”一定是“以学为中心”“为学服务的”,教师主导绝不是不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的一意孤行、一厢情愿,而必须知道学生“在哪里”,即知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困难与需要。


同时,必须明确学生发展的方向、路径和目标,把握学生现有水平与发展目标的差距,具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主动操作对象的路径和方法。


第二,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学习对象,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


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学习对象,必须隐含着知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意义,却又必须是学生当下水平能够直接操作(思维与动作)的材料。


如此,便需经过两个转化:


由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含有学生品质发展目标的“教学内容”;


由“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具体教学材料。


第三,教学过程必须有预先设计的方案。


使教学在有限的时空下,有计划、有序地实现丰富而复杂的教学目的。


第四,要有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互动氛围。


教学活动本身是严肃紧张的,因此更需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等等,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


第五,依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


教学过程虽然是预设的,但依然是流动的、即时的,因而必须依据现场情形进行及时调整。


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清晰的评价意识、有明确而细化的教学目标,能及时发现学生行为和反应的教学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有意义的教学反馈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


3

真正落实深度学习,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五件事

其一,是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来到课堂上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总是带着已有的经验来。这些经验,有的是日常生活经验,有的是以往所学知识内化并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实践的经验。


这些经验在进入课堂前自在地存在着,需要通过教师的唤醒、激发和改造,才能辅助当下的教学。这种唤醒、激发和改造以往经验的活动,可被称为“联想”,而以往经验融入当下教学并得以提升、结构化的过程,可被称为“结构”。


深度学习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将经验与知识进行关联、转化。从根本上讲,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知识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教师要找到它们的关联处、契合处,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联想与结构”的活动,让学生的经验凸显意义,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


其二,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我们提出了“两次倒转”的学习机制。相对于人类最初发现知识的过程而言,从根本上说,教学是一个“倒过来”的活动,即学生不必经历实践探索和试误的过程,而可以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学习内容。


但是,如果把教学的根本性质(即“倒过来”)作为教学过程本身,那就可能造成教学中的灌输,强调反复记忆和“刷题”,无视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和能力水平,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强调教学的根本性质是“倒过来”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要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


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当然不是真正经历,而是模拟地、简约地去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其三,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


学生活动与体验的任务,主要不是把握那些无内在关联的、碎片性的、事实性的信息,而是要把握有内在关联的原理性知识,把握人类历史实践的精华。


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事实,而要通过主动活动去把握知识的本质。


知识的本质需要通过典型的变式来把握,即通过典型的深度活动来加工学习对象,从变式中把握本质。


同样,一旦把握了知识的本质便能够辨别所有的变式,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就是本质、本原、原理、基本概念。当然,本质与变式需要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这是深度学习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其四,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一般而言,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别的情境中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即学生能否迁移、能否应用。


深度学习也强调迁移和应用,但我们不仅强调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更强调迁移与应用的教育价值。


我们把“迁移与应用”看作学生在学校阶段,即在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之前,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模拟体会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而我们强调“迁移与应用”的综合教育价值,既综合运用知识又实现综合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知识简单的迁移。它比一般的“迁移与应用”更广阔一些,学生跟社会的联系更强一些。


其五,引导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教学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例如食物的保鲜与防腐。过去学这个知识,学生通常要掌握“食物是会腐烂的,想让食物保鲜就要加防腐剂”这个知识点,甚至初步掌握防腐技术。


但那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来掌握的。深度学习要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食品都可以用防腐剂来保鲜?是不是防腐剂用得越多越好?这就是一种价值伦理的判断。


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还要对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进行价值判断。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所学知识的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就能够体会到: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发现建构起来的,我们现在学的知识之所以是这样的形态,是前人不断发现、持续贡献的结果,所以知识永远是发展的。


因此,价值与评价是深度学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它不是某一个环节,它融合在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当中。

作者 | 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 《新课程评论》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48113
 
191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