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GC检测率引发争议的背后,另一个潜在问题是——“使用AI算不算作弊”?
作为一名在美国高校从事专业写作和沟通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陈剑芬最近正和同事开展一项AI驱动下写作项目样本的研究,在她与学生访谈中,“AIGC是否属于抄袭”并没有形成共识。
“抄袭对我来说是直接盗用他人文字,而AI生成的内容更像工具产物。”一名数学系研究生告诉陈剑芬,尽管有的课程老师也提出“禁止使用AI”,但这并没有拦住他,“我先自己写初稿,再用ChatGPT润色,成品还是我的,谁能查出来?我还常常上传自己的旧文章,让AI模仿我的风格生成新内容,这算不算‘自我抄袭’?”
另一位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则对AI后的自己感到一丝“陌生”,“我的论文草稿被ChatGPT润色后,语法很流畅,但那种感觉很奇怪,内容是我的想法,可语言太完美,不是我,我担心这算不算抄袭。”于是,她删掉了那些不像自己风格的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同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韬略在一篇《何以透明,以何透明:高等教育的AIGC剽窃与技术之治》的文章中提到,合理使用AIGC与剽窃之间最根本的边界在于,是否确保学生使用GAI(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是透明的。
因此,也有一些高校并没有明确将AIGC检测率作为论文是否合格或者答辩的“硬指标”,而是提出了AI使用和标注规范。
3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在发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中明确,学生应坚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价值定位,自觉标注与引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必要信息。
技术治理的脚步也在加快。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及配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中,明确可以采用数字水印作为内容隐式标识。也即在AI生成过程中注入特定信息,从而帮助被输入的系统可直接辨识出人工智能合成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