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aigc

融资近亿元的3D AIGC内容平台,用户日均时长2小时,付费率超10%|对话创始人

白鲸出海 • 1 周前 • 27 次点击  

在全球大模型快速爆发与 AIGC 应用加速落地的时代,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者也在经历从“算法至上”到“产品为王”的重大转变。过去十年,AI 行业几度热潮:从 2016 年 AlphaGo 引爆的认知革命,到 2022 年 ChatGPT 带来的生成式 AI 浪潮,技术的跃迁正在倒逼产品逻辑重构。而真正决定一家 AI 公司能否走得远的,从来不是技术 demo,而是“有没有真正被用起来”。


三角兽创始人马宇驰,曾打造中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明星项目,最终带领公司被腾讯收购。2023 年底他重回 AI 赛道,创立了“2033 科技”——一家大模型应用人工智能公司,辅助用户快速进行 IP 原创和二创,是以 3D 内容为主的 AIGC 内容平台。产品一经上线,便以超 10% 的付费率和 79 分钟的平均使用时长,验证了 Z 世代用户对“兴趣驱动 UGC”的热情。

本期我们有幸对话马宇驰,作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连续创业者,他不仅深度参与了多次互联网风口赛道的竞争和变迁,更用十年实践验证了“兴趣优先、产品为核”的创业哲学。在这场深入交谈中,我们探讨了他如何从“销售转公关”,再从“技术外行”走到 AI 赛道的前沿;如何用“工具+展馆”的产品逻辑赋予用户“创世造人”的能力;以及如何在近乎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下,坚持 All in 一个足够长远的未来。

图片

人云亦云和所谓成功经验如果可以复用,那世界上就没有创新和失败。

. 创业公司的价值不是资本决定,是公司本身具备商业价值,才会有资本加持。

. 对于公司每次希望达到的下一个更好的阶段,时间、人和钱一定永远不够。

创业初衷都很简单,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创造真正的价值。

从三角兽到 2033,我们要让用户真正体验到 toC 的 AIGC 能力。

ToC 产品的目标是最大限度获取用户,门槛越低越好、越不解释越好。

你要为当下的用户,打造“更好的”,而不是“最好的”体验和产品。

不管技术发展多快,产品核心是用户觉得有趣、愿意花时间和钱。

兴趣是用户第一驱动力,是我们提出 2033 目标时最重要的核心假设。

. 我不会区分工作和生活,我的快感来自于创业。

教育与职场:
一个连续创业者的非典型轨迹

ZP: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背景,包括求学经历和当前价值观形成过程。

马宇驰:学校和职场,让我确定了自己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并奉行至今:

忠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分秒不辜负,分秒不勉强”。

我的中学一直在数一数二的省重点,乍一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其实我是好学生堆里“太有自己主意”不太省心的那类,会很坦白告诉老师,作业没写是因为不想写。高考进入中国传媒大学通信工程,后来理转文到新闻专业。被腾讯收购后,完成北大光华 EMBA。

创业前 8 年职场经历主要在3家外企,分别在 Viacom 集团、奥美公关和安利中国任职销售、公关和品牌。经历了甲乙方公司最能赚钱和最能花钱的部门,做过 Top Sales、明星员工。我很感谢这些工作,本质是和人打交道,售卖一份客户或者用户认可的“希望”。

我的每份工作都是裸辞,然后认真花一两个月思考下一步做什么事情。我很早就接受自己对未来持续出现的迷茫,但从不接受自己保持现状或者骑驴找马。直到 2015 年迈入创业这条大河,才发现一直逼迫自己做唯一选择,就是创业常说的 all in。对我来说,创业并不是选择了新的职业,而是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人云亦云和所谓成功经验可以复用,那世界上就没有创新和失败。

上班通常有非常明确参照物,就像知道走过这片沙漠就有一片绿洲。而创业没有具体的参照物,走过这片沙漠也许大概率还是沙漠,重点不是发现绿洲,而是亲手建立一片绿洲,这是对自己判断力和执行力最残忍的挑战。创始人必须持续相信自己的判断,忠于自己的判断,拼尽全力实践自己的判断。

三角兽创立:
技术理想与时代红利的交汇

ZP:您上一个创立的公司“三角兽”在大众眼中是非常成功的创业公司,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家公司。

马宇驰:谈不上非常成功,就是运气还行,是所有团队、投资人、合作方共同信任支持的结果。三角兽开始筹备 2015 年 12 月,2016 年 2 月 22 日注册,直到 2020 年第四季度被腾讯收购后注销。中国一二级市场真正大规模下注人工智能赛道,是从 2016 年 3 月份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开始。我们恰好在赛道爆发前 3 个月筹备公司,被迅速推到了 AI 创业风口最前沿。

当时大厂的语义交互软硬件尝试刚开始,所有行业的人工智能赋能,都是从 0 做起。大家关注的不只是哪个大厂在做,更关注哪个团队在做。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抓住时代机会,在 NLP 赛道建立真正能落地的AI能力,实现技术理想和产品理想,三角兽很快招募到一批 BAT 和微软背景的团队一起做,是一家“B2B2C”的人工智能公司。

我一直觉得做技术公司有条路:一种是深耕垂直行业,在一个行业扎得足够深;另一种是服务更多行业,铺得足够广,像在“横截面”切了一刀。三角兽选择了后者,是当时唯一家跟几乎所有大厂和十余个行业大 B 合作的 AI 公司,相当于输出了“脑”的能力。

当时三角兽的优势主要在:

1. 团队:来自于 BAT 微软 60 余人算法。

2. 落地:50 余互联网大厂及产业头部大 B 客户。

3. 数据:近千亿对话和意图数据。

三角兽的云服务器月耗资最高接近 150 万人民币,并花了一千多万搭建了一百多张 V100 的显卡集群。2018 年我们服务器的 QPS(每秒查询率)峰值达到过当时百度搜索引擎的 40%。

公司技术接入了 3.5 亿台安卓手机和 1.5 亿台 IoT 硬件,服务器日活总量达到 7000 万台硬件设备,包括所有国产安卓手机品牌、小米的小爱同学、百度的小度小度、腾讯的听听音箱、小天才手表、米兔故事机等;开发了中国移动第一代电话语音智能客服系统、广发证券和天弘基金第一代AI能力系统等;创造了王者荣耀界面右下角游戏助理妲己、光明网小明、新浪微博官微机器人等第一代智能助手。

2020 年第四季度,三角兽成立 4 年半后被腾讯收购。

ZP:您是三角兽的一号位吗,有什么作为一号位的感受?

马宇驰:是的。我是三角兽的董事长和法人,作为三角兽实控人把自己放在 COO 的位置,跟所有合伙人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三角兽先后有过 6 位合伙人,两位合伙人做过 CEO,两位合伙人做过首席科学家。即便其中 3 位合伙人中途离开,我依然要保证公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这是对团队所有人和投资人负责,也是作为公司一号位应尽的责任。

我不会写代码,但应该是当时对语义行业技术能力和应用落地最了解的创始人之一。

2017 年开始,投资人和行业认可了我做 AI 公司的能力,人工智能语义赛道相关的重要会议和活动,消费、金融、工业、医疗等一些产业的闭门会,经常邀请我座谈分享。这个结果完全是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换来的。

创业多年以来,我保持着平均每年工作超过 300 天,每年高铁加飞机上百次,每天见 3-4 拨人,超过 1.5 万个小时用于和一二级市场投资人、客户、资源方、潜在团队和员工交流沟通,一直保持在一线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创始人不仅要做公司领导者,更应该是公司最灵敏的眼睛和耳朵,尽量保证不要做出“要命”的决策。

我是创业后才发现自己可以每天只睡 4、5 个小时,还能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过去 10 年一直如此,并非刻意追求,而是一天只有 24 小时,除了需要见人、获取信息、带团队、还要思考、判断、做计划、下决策和照顾家庭。

事实就是,对于公司每次希望达到的下一个更好的阶段,时间、人和钱一定永远不够。

创业认知结构:
独立决策,依赖团队,价值为王

ZP:连续创业的经历给您带来的什么收获?

马宇驰:连续创业中,我参与了 O2O 和 AI 浪潮,又在腾讯深度参与了中短视频的大战,经历几个赛道完整的潮起潮落,成更加坚信 3 个原则:

1. 创业必须有商业化价值

“公司”是商业化社会持续性产品,必须要有商业化价值,公司的产品是赛道阶段性产品,必须要有用户价值。无论做什么公司,无论时间长短或投入多少,人类所有超越时代的驱动力,都会回归到商业本质。

2. 找到胜任的团队

没有一个人的公司,事儿一定是很多人一起做成的,我发现所有成功的创始人,他们的时间精力都高度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们发现并召集一批做这件事需要的人才,然后带领大家坚定的实现它。

3. 不能欺骗自己

无论创业还是职业选择,要忠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知行合一对于创始人尤为重要。在把公司做好这件事上,最不需要考虑的就是面子和自尊。创业就像一场由无数个百米赛组成的马拉松,似乎全程很长,但其实如果眼前的 100 米不全力奔跑,就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参与下一个 100 米,更不要说跑完全程。

ZP:很多科技赛道创始人都是“天才”选手,您自己是吗?

马宇驰:我完全不是天才,每当带公司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就会发现自己是那一层的地板,而每层地板之上到天花板,都还有大段距离。可能我和天才最大的关系,就是一直在不断尝试吸引和说服他们,答应加入我的团队。

我自己有一套“-1、0、+1”的判断体系作为决策矫正标尺,保持自己处在清醒的危机感中,避免自我感觉良好。

举个例子,如果开餐厅且做菜好吃,这是应该的,就是 0;做菜不好吃就不要开餐厅,就是 -1;从菜品到环境、服务真的做到米其林三星,才是 +1。创始人不应该为“应该的事情”感到开心,要一直盯着 -1 的部分,尽量弥补加强到 0。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会担心自己做错误的决策,担心自己盲目乐观。尤其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行业,总能见到太多的天才和幸运儿。这套体系对我创业和认清现状非常有帮助。如果把“更好”作为参照系,那当下所谓的“好”其实是“不够好”。“better”的下一级不是“good”,而是“worse”。这种自我批判的体系持续了十几年,也让我有了足够强的自我反思的能力。

ZP:您是怎么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不是被压力压垮呢?

马宇驰: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很早就认识了一些互联网行业前辈和大咖们。他们会发自真心的说:“当初做公司不是为了钱,钱很容易赚够,就是想做点儿有价值的事儿。”

当时对我确实造成很大的压力和冲击,感觉这句话远超所谓财富自由之类浅薄的价值追求,“赚够”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最难的部分是做成“有价值的事儿”。那时我还在拼尽全力想让公司活更久一点。

在持续创业过程中,我越来越理解和认同他们说的话,支撑我不断高压前行乐此不疲原因,同样不是对财富的渴望,而是确定了自己想做的”有价值的事儿”。我的合伙人和团队,舍弃了大厂丰厚的报酬,因为相信和我一起,能实现共同技术理想,能真的做出点儿什么或者改变点儿什么。信任是最大的财富,大家为此有所舍弃,我就应该带领大家把公司做好。

我一直是目标明确,执着而专注的人,承受高压和专注是我为数不多的优势。我不是靠多巴胺获取快感的人,而是追求内啡肽,持续的压力其实是让我更舒适的状态,太闲太平淡的状态反倒觉得毫无兴致。创业设定了目标后才发现,做公司的过程会持续提供被挑战和被折磨的痛苦。

2033科技:
以十年为周期的新一轮下注

ZP:您作为连续创业者,从三角兽到 2033 科技,两次都选择了 AI 这个复杂且变动迅速的赛道。您如何定义自己作为创业者的角色?这两次创业的初心分别是什么?

马宇驰:“2033 科技”于2023 年 6 月开始筹备,期间因为产品思路,重新搭建了一次合伙人团队。2023 年 10 月 25 日注册成功。之所以选 10 月 25 日,是因为 10 月 24 日是程序员节,我们做“技术的明天”。2024 年 12 月开始正式对外融资,2025 年 1 月拿到商汤科技的天使轮投资,春节后开始正式运转;9 月拿到东方国资的天使加轮投资,到现在正好运转了 14 个月。

同时我们也注册了 2043 和 2053,2053 科技作为期权池。我跟团队说,如果咱们运气不错做得足够久,可以每 10 年改一次名字。

由于过往在 AI 赛道做三角兽多年,我身边的团队、资源和资本在这条赛道最为丰富,对于赛道在国内的前世今生也比较了解,上一次做 2B2C 的创业,被腾讯收购的后,我就下决心如果再次创业,一定做一家 2C 的公司,所以大模型兴起,我就忍不住重回 AI 赛道,做点自己相信的事情。

我是传统意义上的连续创业者,不过我觉得自己核心追求的,还是像刚才提到的,是能带领一群人做出一点有价值的事,而创业做公司是实现这个追求的手段。做三角兽的时候初心是不想错过机会,并没有太多经验和特别系统的思考,边做边摸索边形成思路。

做 2033 科技经过了很认真的考虑,从调研市场到联创团队搭建,都经过多次思考,在抓住赛道窗口期的同时,我更希望这家公司真的可以做到 2033 年,用足够的时间来证明我们对技术和产品的判断。希望我们可以实现技术理想,可以在产品上落地,让更多用户用到我们的技术。

ZP:创立 2033 科技正式运营至今,经历过什么样的挑战?是如何度过的?

马宇驰:早期主要的挑战有 3 个:

1. 融资难度增加:这两年一二级市场基金收缩,LP 基本都是国资,投成长期的商业化基金大幅减少。

2. 团队扩张困难:大厂很多人才比以往更加追求“稳定”,对于 offer 要求更高,创业公司数量也相应降低。

3. 算力设备昂贵:因为国际环境,GPU 卡不单难以获得,且价格昂贵。

但这次的挑战也不全是坏事,它客观上大幅减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我目前团队 40% 来自三角兽原团队,60% 来自游戏行业,通过熟人关系介绍,保持小规模高质量团队解决人员不足,资金量小的问题。同时快速发展技术和产品,提升技研发效率,降低 GPU 使用数量,我们的训练成本去年到现在降低了 80-85%。

ZP:从三角兽到 2033 科技,从被收购到再一次创业,中间隔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到底是哪一个行业节点,让你意识到下一个创新的机会来了呢?

马宇驰:2022 年 8 月,我在美国的同学提到,Open AI 大模型能力的突破已经让行业产生很多期待的声音。2023 年初,国内对于大模型领域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实际上,在做三角兽的时候,2018 年 Open AI 就发表了当时 GPT2.5 的论文,并且和亚马逊的 Alexa、苹果 siri 团队是我们的海外主要 3 家对标公司。

我那时根据经验判断以下两点:

1. 中国大模型的 infra 基建的爆发应该很快开始也很快结束,一年梯队见分晓,就像造车和新能源一样,不是普通创业者能涉足的领域。

2. 越是底层技术爆发的时候,大家会越期待真正能落地的产品应用,如同 2010 年的移动互联网,需要几年积累和不断打磨验证好的产品。

我看到并瞄准了赛道做应用的需求,既要满足公司商业化的未来,又要脚踏实地的满足用户体验,提供有价值的 AI 应用级产品。

ZP:这种洞察是否基于您在先前经历中建立起的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

马宇驰:是的。在之前的创业中,完整的经历了 2015 年到 2020 年,下场参与了 O2O 赛道和人工智能赛道,亲身感受了赛道从开始到快速爆发,再到放缓下行的完整行业周期,感受到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节点。因此,也很快确定大模型应用的爆发。

即便如此,创业本身九死一生的概率,并没有因为行业兴衰发生本质变化,赛道留给初创公司的时间窗口期往往很快很短,尤其现在大部分基金都转往中后期,希望能看的更清楚投的更安全。就更需要创始人更专注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犹豫不决受他人影响很,今天想做 toB Agent,明天想做开放世界,三个月一换方向,很难有真正的收获。

2033 科技今天的运营规划和 BP 内产品技术的方向,十几个月之前就是这样。Day1 的时候我做了两个 18 个月的计划,今年 6 月份第一阶段除了目前正在进行的 pre-A 融资,所有目标均按计划完成。

用户行为与产品设计:
兴趣优先与交互可视化

ZP:请您一句话定义一下 2033 这家公司提供的价值。

马宇驰:把 AIGC 的能力释放给普通的个人用户。

进一步补充的话,是“UGC 内容为主的 AIGC 内容平台,体现形式是 3D,提供了类游戏体验,多模态交互”。

ZP:用户具体可以在我们这追求什么?

马宇驰:用户可以快速将想法具象化、可视化。

我们将专业游戏和算法专家的能力打包,0 门槛开放给所有 C 端用户, 用户可以在这里高度自由 prompt“AI Agent+环境+情节+时间”的 3D 世界,将想象力具像化,并进行多模态交互和互相分享,相当于 3D 的微博或者 B 站。用户在这里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同一角色可能有多个用户创造出不同的风格故事线,和行为风格,用户体验的是创始造人的能力。

比如未来内容运营,发起话题“我的初恋”,在微博上是文本图片描述,在抖音快手是一段短视频情节拍摄,都只能参与评论。但在我们的平台上,将会是成千上万有真实原型的 Agent,用户可以和不同的恋爱对象,体验新的恋爱感受。

曾经的内容平台,从长文到微博朋友圈,再到 B 站、抖音、快手,不断改变的是内容形态,不变的是用户基于兴趣找到内容和创建内容的需求。

图片

ZP:传统上,我们认为 3D 内容面临很严重的“重复造轮子”问题,反复生成大量本可以直接调用的 3D 数据,消耗了很多算力资源和用户时间,这对用户来说是低附加值的形式。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 2033 还会提出“3D+交互+Agent+故事+时间”这个概念?

马宇驰:“3D+交互+Agent+故事+时间”是基于用户需求演化的概念,尤其是面向 Z 世代(95-00 后)这类对内容有高互动性和沉浸感期待的用户群体。重点不在于 3D 视觉本身,而是 Agent、空间和发生的故事拟合在一起,给玩家整体的类游戏体验,而不是生成一罐可口可乐或者一个房间就结束了。

产品的核心在于“用户觉得有价值”,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用户愿意玩、愿意花钱、觉得有趣,这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东西。从游戏和影视行业看,3D 形态一定好过 2D,并且可以提供更多多模态玩法,Agent 的表情、动作、情绪和故事线,可以连带在空间中有强链接,

ZP:所以这种价值不是被创始人和技术定义的?

马宇驰:是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当下 Z 时代的用户核心的消费驱动力是什么?兴趣。

“降维竞争”是我们做公司的产品思路。别的玩法是单一游戏或者剧情,在我们这里是是单一内容跟内容平台的关系。

ZP:所以虽然 2033 在 steam 上线了第一版产品,但不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游戏公司?

马宇驰:是的。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是 AIGC 内容平台,以 UGC 为内容为核心。

我的创业逻辑是:你要为当下这群有需求的人,打造“更好的”体验和产品,而不是“最好的”。原因是,现在的 95、00 后没有未被满足的核心痛点,所有赛道都有不止一家公司。

上一个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讲的痛点,在当下,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完全不成立了,并没有什么点足够痛或者没被满足。年轻人比较讨厌因为使用产品而被打标签,现在的年轻人是“基于兴趣做所有的产品选择”。

ZP:2033 第一步落地的这个产品形态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马宇驰:产品层面,1.0 灰度版本,我们用自建模型满足用户进行 IP 的原创和二创需求。

什么是二创?二创和原创的唯一差别是这个 IP 是否知名。

举个例子,咱俩都做一个隔壁老王,这就是原创,因为他不够知名。再比如,我的平台现在有人做特朗普、做哪吒,这就是二创。虽然质量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用户上传的,这个就是 UGC 平台的本质。

ToC 产品的目标是最大限度获取用户,关键手段是降低门槛。所以我们尽可能提供一个叫“完整的端对端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说话还是打字,都可以迅速把你脑子里的 idea 可视化。

所有用户的想象力既非常的多元和开放,又非常的乏味——想象力的开始就是结束。我想象刘亦菲是我女朋友,我希望哈利波特里小天狼星不死,然后呢?没有然后。这正是大多数 AIGC 平台面临的本质问题:用户的表达是片段式的,而不是结构性的。他们习惯用一句话表达愿望,却没有动机去搭建完整的情节或逻辑链条。平台若不能承接这种“半成品想象力”,就很难真正转化为留存和付费。

ZP:用户需求其实非常简单,但很难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

马宇驰:对,所以我们没有选择“文本到 2D”的路径,而是走“2D 到 3D”。从游戏和影视行业看,3D 毫无疑问是更好的体验。我们提供的是“笔和纸”——用户用它构建自己的体验。一个玩法一旦被用户上传,所有用户就都能玩。我们搭的是展馆和工具,而不是内容本身。

我们也引入了“小说能力”:比如一个 agent 和你发生互动,它有自己的人设和行为路径,就像两个 NPC 在没有交集前各自拥有生活,一旦遇见便有了交互。这个逻辑用来模拟人与人、人与 agent、agent 与 agent 之间的沉浸式互动。

过去我们做了大量调研,验证了这个方向的可行性。从开始做产品方向定义的时候,我们没选文生图、文生文、智能 NPC 剧本工具、AI 社交这些赛道,从目前结果看,我们放弃那些方向是对的,单纯的 Idea 很难支持起一个商业化的公司。

图片

ZP:这背后其实是 UGC 和互动内容本质的不同,您原来在腾讯的经验可能也影响了这条路径。

马宇驰:是的。互动内容的核心是交互和不断满足个体化兴趣,而非专业化标准的内容输出。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在 29 岁以下,他们就是从“自己爱玩什么”出发设计产品。比如其中两位联创来自游戏行业,负责了《魔力宝贝》《最终幻想手游》的移动端开发,参与开发流水超过 80 亿的项目,现在还在持续创造收入。

这意味着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定认为:这件事商业化成立,而且一定成立。只要能满足年轻人对 IP 的诉求,不管是谢霆锋还是阅文作者,都是 IP。我们要做的,是给用户“笔和纸”,他们想到什么就能做什么。

你做了个梦,在我们平台上打几个字,它就能成为一个体验。一章小说在阅文可能是几百字,在我们这就是三分钟互动。你跟 agent 交互,直接进入情节。

ZP:这本质上是借助类游戏玩法构建的 UGC 平台,而不是在做一个游戏。

马宇驰:对。就像微博和朋友圈最初就是图文编辑器,用户打错字也不会怪工具。我们做的就是下一代 AI 内容平台,而在那之前,先要有一个足够简单好用的工具,就像公众号编辑器一样。

很多人可以用 word 写东西,但不能直接发公众号。ChatGPT 也能生成内容,但输出模式不同,体验也不同。

我们调研发现,年轻用户的第一驱动力是“兴趣”。比如剧本杀、密室逃脱,本质上是兴趣社交,不是为了认识人,而是因为“想玩”。能玩得起、能演得动、门槛不低——这说明兴趣是第一选择,是我们提出 2033 目标时最重要的核心假设。

ZP:技术上,你们已经自研多个百亿参数的模型,也有端侧部署。能否介绍一些突破?

马宇驰:最大突破是 3D agent 对 3D 世界的认知。现在市面上的 2D 生成大多只能写小说、续写文本;做 3D 的很多也无法放人进去。我们做到了让 agent 具备空间感知,比如理解冰箱、灶台、出口这些空间结构,并据此完成任务。

比如 prompt 一个特朗普,让他做饭。他不会直接执行你的命令,而是基于“我是特朗普”的人设做出反应,具备一致性。这种认知和行为不是靠代码写的,是模型结构决定的。

ZP:这部分其实是 OpenAI 最近才在 GPTs 的 Monday 中做出的尝试。

马宇驰:是的。比如你让 agent 做饭,它会先找冰箱找食材再下厨,这是对空间与指令的融合理解。我们去年 4 月重构了架构,结合大模型与 Unity,现在就算大厂追,也需要 5–6 个月。

这不是代码量的问题,而是能力结构不同。你有十辆车,我有一辆,从北京到上海,不可能你是我速度的十分之一。

ZP:用户侧你们是怎么降低门槛的?

马宇驰:本质就两个事:说话和打字。我们不让用户动脑子,系统能自动分析用户意图。我们放弃了很多公司追求的从 0 到 1 生成,转而做 10 到 100 的体验。

ToC 只有一个标准——让更多人用,门槛越低越好、越不解释越好。我们全球上线六周,中国上线两周,周留存率 30%,平均日使用时长 79 分钟,APP 内付费率超 10%。

ZP:您的团队应该没有没有预料到反馈这么好。

马宇驰:是的,最早的一批用户平均日活跃时长就从 48 分钟跃升到 79 分钟。我们让用户一进来就有个异性 agent,走一遍体验流程,然后广场和背包系统、内容类玩法,一步步触达。

Steam 灰度版本上千个 agent,原神、崩铁等主流IP都有。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克隆别人创建的角色。比如刘亦菲的角色,有人做出来,另一个人觉得好,就拿去改或者直接体验。

而且我们目前没做 PR、没投流量,数据表现已经证明用户愿意玩,就是因为他们能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ZP:2033 预期如何实现商业化?

马宇驰:我们不是兼职做项目,而是 All in。我本人从腾讯高管岗位出来,团队里也有来自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高管,我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全力投入这个事情。因为我们清楚:如果不能专注投入时间、资源和心力,是做不成的。

2033 在 Day 1 的时候目标就很明确——指向 2033 年,要实现盈利与长期自我造血能力。这个产品从一开始就要具备商业化的能力,而不是一直依赖一级或二级市场输血,互联网烧钱买流量的时代已经过去的,精细化运营是关键。

我们相信的一点是:大模型能力与 Token 付费模式是已被全球市场验证过的路径。OpenAI 的订阅服务已实现 $19.9/月的定价,并在今年取得了超过 200 亿美元的收入,这说明用户已经愿意为有价值的 AI 服务买单。

我们商业化的逻辑有两个支点:

1. 大模型与 Token 的基础收费机制:用户使用 AIGC 产品,本质上要为计算资源(如 GPU、云服务)和模型能力付费,这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共识。

2. 产品体验驱动溢价:如果产品体验足够好,用户不仅愿意付钱,还愿意付更多的钱。就像我们去一家餐厅,愿意反复光顾,是因为体验好,价值感强。这是我们从 Day 1 就坚持的底层逻辑。

所以对于“AI 的 Token 付费模式”,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犹豫,它不需要再教育用户,就像今天我们为爱优腾的会员服务付费一样自然。它是未来产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ZP:请您评价一下其他的 chatbot 产品和 AI 游戏产品。失败的产品有什么共性的问题?

马宇驰:AI 赛道从 2016 年开始火热,一直有比较大的泡沫,很多公司包装了 AI 的故事,但并没有真正落地好的产品,所以赛道一直被诟病“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如何判断?两个标准:

1. 产品是否真的因为大模型,起到了本质的体验变化;

2. 算法团队是否真的有大模型从业经验。

如果你的产品因为调用了大模型接口能力,就说自己是 AI 产品,是很不负责任的,这种公司生存不下去是正常的。

真正推动人工智能朝 AGI(通用人工智能)方向前进的,只有两类突破:一类是技术突破;另一类是产品应用突破。

我始终强调一个正向命题:人工智能的发展类似于当年的搜索引擎,它在不同阶段会取得一定进展,但那并不是技术赛道的天花板。真正的天花板,是你在应用某个点上能做到多深、能带来多大的真实价值。

创业路径选择:
构建长期价值的结构性约束

ZP:您希望三年之后或者三五年之后,2033 被外界是如何被外界定义的呢

马宇驰:首先,3 年到 5 年的范畴,2033 是至少半个独角兽的存在。

第二,从行业的位置,达到第一梯队 top 3。

第三,成为“最受用户喜爱”和“团队满意度最高”的科技公司。

对我而言,团队满意很重要。我的团队就是我的客户,大家叫志同道合才在一起创业。

ZP:有什么关键指标可以代表或证明公司的成功?

马宇驰:两个核心指标:注册用户数和月流水。我们不强调日活或月活,因为这些可以通过投放堆出来。真正关键的是产品是否走的是一条长远的路,是否创造了实际价值。

你需要明确:

产品满足了用户哪些核心需求?

商业化是盈利还是亏损?盈利模式有哪些?我们分三类:

a. 流量变现

b. 类游戏玩法变现

c. 能力变现(如月费、季度费、年度 Token)

2033 团队平均年龄 29 岁,联创和总监团队舍弃了原本稳定高薪 offer,愿意冒险一搏追求更高的信念与愿景。对我而言也是选择舍弃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可能性。我觉得自己即便留在腾讯做高管,趋势有很好的收益,不会比创业带给我更大的快感。

所以创业必须看清本质——“我们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我可以失败,但只要有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成功,这件事就值得争取。哪怕未来五年我只是牌桌上的“top 2、3、4、5”,只要有一席之地,就有很大价值。

无论外部环境多冷,我要确保团队成员有稳定的收入,可以找平衡家庭生活和职业前景,这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但前提是,先保证公司活下来,再去实现对社会与赛道的正向价值。这才是我最核心的底层信念。

ZP:你有没有 AI 领域感兴趣的创业公司?

马宇驰:坦白说,谈不上“感兴趣”,因为大家的差距并不是五步和八十步,而是五步和八步。彼此之间并不遥远,只是节奏与阶段不同。

我在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我们经过验证,相信一个核心逻辑——“人喜欢玩什么,我们就把好玩的东西做得更好玩。”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你喜欢玩什么,我们给你一套东西,让你玩得更尽兴、更满足。这是我们的产品底层逻辑,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完全围绕兴趣驱动与满足感构建。

在整个赛道上,我主要关注两类公司:

1. 大模型基础层方向,比如“质谱”。

2. 应用层方向,例如“妙鸭”。

我特别关注两件事:前瞻性与高风险并存的发展机会;以及那些真正“在做事”的人。

ZP:您平时除了创业之外,我们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

马宇驰:没有。我发现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创业——挑战一个没有人做成的事情,证明我的判断在 3-5 年的尺度上是正确的,你就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进去。

我不太会区分工作和生活,但我乐在其中,因为我的快感来自于此,追求的是内啡肽的快感。幸运的是我也得到了家庭百分之百的支持。

请注意,此次访谈内容已经过精心编辑,并得到了马宇驰的认可。

推荐阅读

京东出海杀入欧洲,刘强东下了大决心

新入局海外耳机市场,不加AI,月销也能超千万?

又一中国App进入美国总榜Top3,Hugging Face收购机器人初创 | 一句话看出海新鲜事

隐形出海小巨头拿下印度、闯入a16z榜单,AI儿童教育App逼近Top10|AI教育出海洞察第3期

国内卡牌爆火,有年入百亿的卡游、也有依靠国内红利出海拿下百万美元GMV的中小玩家 | 对话创始人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Lina | 微信:13381020131

David | 微信:13809501924

Ania | 微信:13720814733

媒体合作

Echo | 微信:13003974360

游戏、应用等APP出海对接

Shadow | 微信:18650708568

卖家对接

Demerly | 微信:18150844790

客户服务

Lia | 微信:baijing018

与CEO聊合作

白鲸出海魏方丹 | 微信:bjbandari02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长按识别二维码,备注“白鲸”申请加入白鲸社群,获取更多资讯、活动、资源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81387
 
27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