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挑战,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张金钰教授、马恩教授和孙军教授在前期成果(Acta Mater, 2022, 233: 117981;Scripta Mater, 2023, 222: 115058)的基础上,提出使用超高体积分数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相,即共格 L12纳米相和非共格低模量硬质塑性B2微米相,耦合强化FCC富铁复杂合金基体。
2025年6月18日,相关成果以“Machine-learning design of ductile FeNiCoAlTa alloys with high strength”为题发表在Nature上。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Yasir Sohail、张崇乐分别为该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张金钰教授、马恩教授和孙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参与该工作的还有刘刚教授、薛德祯教授、杨洋副教授和博士生张东东、高少华、范晓轩和张航。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该工作的唯一通讯单位和完成单位。表征及测试工作得到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材料学院实验技术中心和上海光源的大力支持。
为了实现室温超高强度-大均匀拉伸延性,该合金的设计思想是:i)以超高体积分数的具有高反相畴界能的共格L12纳米相并增加其强度,ii)引入高体积分数的低模量非共格B2微米相;一方面非共格界面比共格界面更加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以提高屈服强度,另一方面多种合金元素的引入降低B2的反相畴界能以增加其塑性,使这些颗粒作为位错存储单元提高加工硬化能力。
多主元合金的设计理念导致复杂合金拥有巨大的成分选择空间,这对基于传统的“试错法”设计高性能合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此,团队成员基于领域知识辅助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成分筛选,通过高固溶度的轻元素Al和L12相反相畴界能提升最显著的元素Ta(而非元素Ti)协同合金化,获得了L12+B2双析出相强化Fe35Ni29Co
21Al12Ta3(at.%)复杂合金(图1),其L12纳米相(富Al、Ta)和B2微米相(富Al、贫Ta)的体积分数分别高达~67 vol.%与~15 vol.%,共格L12/FCC界面和非共格B2/FCC界面均能够与位错发生强烈的交互作用(图2),不仅能够产生位错还能够存贮位错,特别是低模量B2微米相能够比(FCC+L12)基体存储更高密度的位错(图3),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加工硬化性能,从而提高其屈服/抗拉强度与拉伸延性,使得合金在室温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塑性组合,明显优于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所有合金(图4)。团队提出的合金设计策略也为其他高性能合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