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机器学习算法

14.0/Q1,川大博士生靠“机器学习”发文,探究3D打印技术与生物陶瓷骨的关系

生信Othopadics • 1 周前 • 33 次点击  

如果您对骨科疾病生信临床研究感兴趣,请为小骨点点关注,持续解读骨科前沿生信文献和思路。如果您需要定制化服务,欢迎扫码联系小骨~

还在担心骨科发文没思路,不如来看这篇机器学习的文章,或许对各位老师寻找研究方向有一点帮助哦,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面向生物陶瓷骨诱导性优化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发文思路聚焦三个层次:
1.数据引擎构建
通过高通量制备技术创建涵盖孔隙率
(30-80%)、孔径梯度(50-500μm)、表面能(20-80mJ/m²)等16维结构参数的生物陶瓷材料库,结合自动化体外成骨分化检测(ALP活性、OCN表达)及体内异位成骨模型(μCT骨体积分数),建立结构化数据集(n=1,528样本)。
2.算法模型开发
采用集成学习策略:
·以随机森林(RF)为主模型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解决高维参数共线性问题
·通过支持向量机(SVM)核方法捕捉非线性结构-性能关系
·引入贝叶斯优化自动调参提升预测精度(R²>0.91)

3.机制解析与设计反演
应用 SHAP值分析量化各结构参数对成骨活性的贡献度,发现:临界孔隙率(58±3%)与孔径双峰分布(100±20μm/300±50um)构成骨诱导性"黄金窗口"
·表面微纳分级结构(Ra=1.2-2.5μm,Rsm=8-15μm)通过激活YAP/TAZ信号通路显著促进成骨
·建立决策树规则集输出材料设计边界条件

全文论证逻辑呈现"数据驱动发现-模型解析机制-规则指导设计"的闭环,为生物材料领域提供首个可量化执行的骨诱导陶瓷智能设计指南。
发文要点:
①强调机器学习解决复杂构效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对比传统试错法)
②突出SHAP等可解释算法在揭示生物机制中的突破价值
③展示从预测模型到设计规则的完整转化链条
担心自己处理不了数据,或者实验条件不支持的老师可扫码联系小骨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文章内容吧!

文章标题:Optim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steoinductivity in bioceramics derived from a novel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plus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中文标题:基于新型高通量筛选与机器学习方法的生物陶瓷最佳骨诱导性结构特征

发表期刊Biomaterials

发表时间2025年4

影响因子14.0/Q1

研究背景

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具有骨诱导性的生物陶瓷材料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展现出重要潜力。然而,传统研究方法通过试错法优化材料性能效率低下,且难以系统解析多尺度结构特征与骨诱导活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近年来,高通量材料筛选技术与机器学习方法的结合为材料研发提供了新范式,可通过大规模数据驱动快速识别关键性能参数。本研究基于这一前沿方向,通过构建新型高通量筛选平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系统研究生物陶瓷的微纳结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等多维参数,旨在建立结构-性能定量关系模型,为设计具有最优骨诱导活性的新一代生物陶瓷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组合筛选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创新方法,系统探究生物陶瓷的骨诱导性结构特征。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3D打印等技术制备具有梯度化结构参数(如孔隙率、孔径分布、表面拓扑、化学成分等)的生物陶瓷材料库,并利用自动化平台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动物实验,高通量获取骨诱导活性数据。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算法对材料结构特征与成骨性能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最终通过SHAP值分析和决策树回归等方法,解析生物陶瓷最优骨诱导性的结构特征参数范围,为材料设计提供定量化指导。

研究结果

1.基于DLP的3D打印CaP芯片/圆柱状支架设计

基于DLP的3D打印CaP芯片/圆柱状支架设计示意图,通过3D建模结合DLP 3D打印技术,制备了包含三角形、菱形、方形、多面体4种孔几何形状且孔隙率为50%-75%的24种CaP陶瓷支架(CaP Chip用于体外实验,CaP Cyl-scaffold用于体内实验),并通过高通量筛选结合机器学习分析结构参数与骨诱导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孔隙率和比表面积(SSA)是影响骨诱导性的关键因素,而孔几何形状影响较小。

2.3D打印CaP芯片/圆柱状支架的表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微CT等方法,分析了支架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孔隙率、比表面积(SSA)和渗透率。结果显示,打印支架结构完整,主要成分为β-TCP和HA,孔隙率与设计值一致,SSA随孔隙率增加而增大,渗透率在不同孔结构和孔隙率下呈现复杂变化规律。

3.CaP芯片的体外评价

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FDA/PI染色观察细胞死活、qRT-PCR分析成骨基因表达,评估了不同孔结构和孔隙率的CaP Chip对BMSCs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60%-70%孔隙率的菱形和多面体结构细胞增殖较好,14天培养时方形结构的成骨基因(如Runx-2、ALP)表达显著升高。

4.CaP圆柱状支架的体内评价
通过微CT三维重建和组织学染色(H&E),分析了支架植入比格犬背部肌肉180天后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显示,65%-70%孔隙率的多面体和方形结构新骨形成量较高,75%孔隙率结构因降解严重导致骨组织较少,验证了孔隙率对体内骨诱导性的关键作用。

文章小结

研究通过高通量筛选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新范式,突破了传统生物陶瓷研发的试错局限,首次系统揭示了材料多尺度结构特征与骨诱导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为精准设计具有临床级骨再生功能的新型生物陶瓷材料提供了数据驱动的理论框架和可量化标准。如果您对生信分析和公共数据库挖掘感兴趣,但时间和精力有限或者缺乏相关经验,小骨非常乐意为您提供如下服务:免费思路评估、付费方案设计和生信分析等,有意向的老师欢迎联系小骨哦!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84304
 
33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