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氢能是“双碳”背景下我国的重大能源战略之一,其首要任务是实现氢的绿色、低成本、规模化制取。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绿色、可持续太阳能直接制氢路线。由于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效率受限于光生载流子复合几率高、表面析氢反应(HER)动力学缓慢等问题,需要在光催化材料上负载如铂(Pt)等贵金属助剂来提高其HER活性。但是贵金属的高成本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基于较低成本的过渡金属(Cr、Ni和Cu等)开发多主元合金HER助剂是实现规模化光催化制氢的有效途径。然而,多主元合金的组分空间极为庞大,基于传统实验试错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预测均难以得到最优合金组分。为此,本研究发展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ML)预测与DFT计算的合金组分筛选框架,通过构建局域微结构描述符训练XGBoost回归模型(XGBR),预测了CrNiCu合金表面氢吸附能和水解离能垒,并结合微动力学模型预测了CrNiCu合金表面理论交换电流密度,筛选出理论HER活性显著优于商业Pt的合金组分区间,即Cr(10-30 at.%)、Ni(30-50 at.%)、Cu(20-60 at.%)。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图1. 用于构建局域微结构描述符的微观结构模型:(a) 氢吸附的fcc-hollow位点,(b) 氢吸附的hcp-hollow位点,(c) 水吸附的top位点和(d)水解离位点。
由于吸附能主要由局域原子配位环境主导,本研究基于不同吸附位点的近邻构型特征,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局域微结构模型:将吸附位点周围的表面合金原子按空间位置划分为多个配位区,并以各层内Cr、Ni、Cu的原子占比作为特征描述符,实现对局域化学环境的数字化表征。基于上述描述符,本研究通过训练XGBR模型预测了合金表面不同位点的氢吸附能、水吸附能及水解离能垒,其中氢吸附能、水吸附能和水解离能垒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28 eV,决定系数均大于0.94(图2a-d)。结合SHAP可解释性分析与d带理论,揭示了表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组成是调控吸附能的关键因素(贡献度>60%)(图2e-f),从而验证了微结构描述符构建的物理合理性。
图2. (a) fcc-hollow位点和 (b) hcp-hollow位点氢吸附,(c) top位点水吸附能和 (d)水解离位点的DFT计算值和XGBR预测值对比图。(e) SHAP分析给出不同区域特征重要性分析。(f) d带中心和氢吸附能线性关系。
基于氢吸附能与水解离能垒的预测结果,本研究通过微动力学模型计算了CrNiCu合金表面的理论交换电流密度(j0)。图3a-b分别展示了全组分空间与fcc固溶区合金的j0分布热力图,其中黑色等值线(j0=0.6 mA/cm²)左侧区域对应的合金催化活性显著超越商业Pt基准。为解析活性提升原因,从理论电流密度热力图中随机选取了四组典型合金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高活性区的Cr9Ni15Cu26和Cr14Ni20Cu16,以及低活性Cr2Ni18Cu30和Cr18Ni28Cu4,并统计了其表面位点的氢吸附能与水解离能垒分布特征(图3c-d)。结果表明,高活性合金表面需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合金表面吸附位点的氢吸附能大部分集中在-0.24 eV左右,接近最佳HER热力学条件;合金表面存在大量水解离位点。
图3. 具有良好HER活性的CrNiCu合金成分筛选。CrNiCu三元合金在 (a) 整个成分空间和 (b) fcc固溶区的理论电流交换密度等值线图。四种随机选取合金表面的 (c) 氢吸附和 (d) 水解离能垒的分布。
为了验证所筛选合金组分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计算了上述随机选取的两种高活性合金(Cr9Ni15Cu26和Cr14Ni20Cu16)的构型能量分析(图4a)。结果表明,两种合金的结构能量差异均在0.03eV/atom以内,这表明两种合金没有偏析驱动力。此外,表面布拜图计算结果表明(图4b-e),两种合金表面在海水电解析氢电位(0.48 V vs SHE)均能稳定吸附活性氢物种(H*),且未出现明显的表面OH毒化或溶解现象。为了验证所筛选合金组分的高活性,进一步计算了水解离路径。结果表明,所筛选合金的水解离能垒显著低于商业Pt催化剂,从而证实了其优异的催化活性。
图4. 筛选的CrNiCu合金的稳定性和活性分析。(a) Cr9Ni15Cu26和Cr14Ni20Cu16构型的能量差异分布。(b-c) Cr9Ni15Cu26的最低能量和最高能量结构的表面布拜图,分别记为Cr9Ni15Cu26_L和Cr9Ni15Cu26_H。(d-e) Cr14Ni20Cu16最低能量和最高能量结构的表面布拜图,分别记为Cr14Ni20Cu16_L和Cr14Ni20Cu16_H。(f) Pt、Ni、Cu、Cr9Ni15Cu26_L和Cr14Ni20Cu16_L的水解离反应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