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海企业来说,每年下半年,日历总会被全球各大展会排满。
从德国 IFA、柏林车展,到迪拜 GITEX、新加坡亚太生物医药合作论坛,再到次年初的科技盛会 CES,投身全球化的企业总是在布展、参展、看展的路上。
我们观察到,这两年,顶级国际展会最显眼的变化之一是:中国参展商越来越多了。去年的德国 IFA、今年初的美国 CES,中国展商的占比都接近40%;在香港的各类展会中,内地参展商的数量更是屡创新高。
人潮汹涌的背后,是一种集体共识:出海,必须在场。一位做智能家居的老板说得实在:“你得让他看见你,摸到你的东西,他才信你。”
参加国际展会,无疑是全球化企业破冰建联、对标竞品的最短路径,也是构建品牌国际影响力的一块基石。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怎么把昂贵的参展投入,更高效地换成实实在在的意向订单?
在我们近期与企业的沟通中,发现大家普遍通过以下几种思路来提高成功率:
1️⃣ 选对展会。 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就要重仓德国、日本,科技公司就应该奔赴全球三大科技展。选对战场,意味着每一次展示都能直接面向最精准的客户、顶尖的合作伙伴和关键的资源。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主办方活动,争取进入高相关度展会的官方白皮书或国际采购商名录。
2️⃣ 持续曝光。 积极链接国际媒体,能将展会现场的短暂热度,转化为品牌的长线声量。今年上半年,多家全球化企业就与我们合作,借助参展机会,向世界发布了他们的最新产品和海外战略,成功将一次企业亮相升级为一个清晰的国际品牌叙事。
3️⃣ 场景化展示。 经常逛展的朋友会发现,在展会现场,传统的货架式陈列正在被互动体验所取代——让客户亲手试用,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感受产品价值,比单纯的介绍更具有说服力。
中国企业从踏出国门,到被世界看见,再到真正赢得市场,这是一场交织着时差、汗水和战术变化的旅程。
作为持续追踪全球化浪潮的商业媒体,
@36氪出海及英文媒体 KrASIA (kr-asia.com) 持续关注中国企业海外参展的动向,并
已为多家公司提供专业中英文报道。
如果您正在规划海外参展,希望寻求专业的出海洞察与品牌报道,将展会声量最大化,欢迎添加作者微信:wow_vickyy(请注明公司及来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