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机器学习算法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探索特大城市复合冷却网络的形成机制:来自最佳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见解

城市生态日记 • 3 周前 • 76 次点击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哦~!



  • 文章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 题目:探索特大城市复合冷却网络的形成机制:来自最佳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见解

  • 英文题目Explor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mposite cooling networks in megacities: insights from optimal 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

  • 投稿链接: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SCSI

  • 投稿周期:Received 4 December 2024;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30 April 2025; Accepted 2 May 2025;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127 (2025) 106425;Available online 11 May 2025

  • 期刊级别:SCI-1Q
  • IF:10

  • 年发文量:745篇

  • 是否OA:否

  •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s.2025.106425                                                      




01

ABSTRACT&

HIGHLIGHTS



1.Highlights

1. 确定CatBoost为构建整合冷却供需关系的复合网络的最优模型;

2.揭示了复合冷却网络的形成机制;

3.基于稳健性分析,提出分层实施措施;

4.构建了以 “社会需求 - 生态供应” 整合为核心的协同城市热管理系统;

2.Abstract

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网络角度理解和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网络形成背后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比较了Random Forest、XGBoost和CatBoost,以确定构建集成冷却供需关系的复合网络的最佳模型。

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复合冷却网络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科学的减热建议。

 研究发现:

(1)比较和选择最优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为不同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热缓解策略提供了准确的支持;

(2)人口密度和夜间光照指数驱动了冷却需求网络的形成,而植被和水体在形成冷却供应网络方面占主导地位。 此外,建筑高度对供给和需求都有显著影响,高风速有助于降温,但加剧了人口稠密地区的热扩散。

(3)通过鲁棒性分析,我们设计了分层实施措施:针对冷却供应网络的“保护-扩展-培育”框架和针对冷却需求网络的“限制-隔离-消除”协议。

最后,提出了以“社会需求-生态供给”一体化为核心的协同城市热管理体系。




02

Introduction 


0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剧了人口聚集和建设用地扩张,破坏了陆气热平衡,引发城市热岛效应,对高密度城区的影响尤为显著,热缓解需求迫切。尽管已有研究从网络视角探究城市热环境,但对网络形成机制的深入探索不足,限制了其实践解释力。

当前城市热环境研究形成了“冷/热源—廊道—瓶颈/障碍点”的框架,通过识别冷岛、热岛,分析其连接性,构建空间阻力面来建立网络并提出热缓解策略。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网络的空间配置和演化,对形成机制关注有限,导致基于网络分析的热缓解策略与实际过程缺乏动态联系,削弱了其在热规划中的支持作用。


02 研究目标与价值


阻力面是探究网络形成机制的关键,传统方法选取多维度影响因子并通过熵权法等确定权重,但这些方法仅反映线性关系,难以应对影响城市地表温度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导致阻力因子权重计算精度不足,影响网络形成机制的准确判定。

机器学习模型在揭示复杂非线性关系上具有优势,其中集成树模型能处理高维数据和复杂系统,结合SHAP解释工具可分析多因子间的非线性关系和交互作用。本研究采用阻力面视角,选取最优机器学习模型构建阻力面,进而构建复合冷却网络,分析其形成机制,并提出“网络构建—机制分析—规划响应”的三阶段研究范式,以北京六环内区域为案例展开研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揭示复合冷却网络的形成机制,深化对其原理的理解,提出基于“社会需求—生态供应”的城市热环境协同管理框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城市的热环境优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03

Methodology 总结


0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北京六环内区域(面积2267km²)为研究区,该区域热岛效应显著,气温常比郊区高4-6℃,是城市开发密集、热量集中的区域,其土地覆盖以不透水面(44.9%)和森林(49.2%)为主,为热环境研究提供了典型空间基础。

数据来源与处理数据来源:包括Landsat 8 OLI/TIRS C2L2数据(用于提取地表温度LST、NDVI、NDWI)、OpenStreetMap的道路数据、2022年北京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地球观测组的夜间灯光数据、中国建筑高度数据集、地理空间数据云的DEM数据、气象站的风速数据等。
数据处理:将所有数据集投影至WGS 1984 UTM Zone 50N坐标系,采用双线性插值法重采样至30米空间分辨率,确保数据可整合用于空间分析。

02 冷却供需节点识别

LST计算与分类:利用Landsat 8数据计算地表温度,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温度区,其中低温区和次低温区为冷岛(CIs),高温区和次高温区为热岛(HIs)。

MSPA分析:以冷岛和热岛为前景,其他景观类型为背景,采用八邻域分析法提取核心区域,作为潜在的冷却供应节点(CSN)和需求节点(CDN)。

连通性筛选:通过Conefor 2.6工具计算核心区域的连通性概率(PC)和整体连通性指数(IIC),筛选出面积大于1.5km² 且PC、IIC值大于0.3的核心区域作为最终的CSN和CDN。


03 阻力面构建

阻力因子选取:选择4个自然因子(NDVI、NDWI、DEM、WIND)和4个社会经济因子(RD、POP、NL、BH)作为阻力因子,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确认无多重共线性(VIF<5)。

模型比较与选择:对比Random Forest、XGBoost、CatBoost三种机器学习模型,以R²、MAE、RMSE为评价指标,确定CatBoost为最优模型(测试集 R²=0.8490,MAE=0.0508,RMSE=0.0387)。


权重确定:采用SHAP方法计算各阻力因子的绝对SHAP值作为权重,构建冷却供应网络和需求网络的阻力面。
复合冷却网络构建
利Linkage Mapper工具中的“Build Network and Map Linkages”功能,基于阻力面构建网络:
冷却供应网络:连接“CSN–CSN” 和 “CSN–CDN”。
冷却需求网络:连接“CDN–CDN”。



04 形成机制与稳健性分析

形成机制分析:结合SHAP方法,量化各阻力因子对网络形成的贡献,分析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如NDVI与NDWI的协同冷却效应、人口密度与风速的密度依赖性交互等)。

稳健性分析:采用全局效率(GE)和最大连通分量(LCC)作为指标,模拟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下节点与廊道失效对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识别关键节点和廊道。




04


01模型选择与应用价值

对比随机森林、XGBoost和CatBoost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后,确定CatBoost为最优模型,其在测试集上的R²达0.8490,能精准捕捉阻力因子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结合SHAP解释工具,为针对性热缓解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准确支持,且该方法具有可推广性,能为其他城市匹配适合的建模工具。


02 复合冷却网络形成机制


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是冷却需求网络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植被(NDVI)和水体(NDWI)在冷却供应网络形成中占主导地位;建筑高度对供需网络均有显著影响;高风速虽有冷却作用,但在人口密集区域会加剧热扩散。
分层热缓解策略
基于稳健性分析,针对冷却供应网络提出“保护-扩展-培育”框架,即保护关键节点、扩展次级廊道、培育潜在节点;针对冷却需求网络提出“限制-隔离-消除”协议,即限制核心节点扩张、隔离次级节点连接、消除三级节点。



03 协同管理框架构建

建立了以“社会需求-生态供应”整合为核心的协同城市热管理系统,通过复合冷却网络的构建与机制分析,为特大城市热环境优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05

图文分享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URBAN ECOSYSTEM RECORDS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85245
 
76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