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率:淡水油页岩87.7%,咸水油页岩94.9%。
关键变量:TOC(分类重要性最高),其次为古生产力指标(如C27/C28甾烷、P/Al)、水体条件(Pr/Ph、UEF、GI)、陆源输入(TAR、Ti/Al)及古气候指标(CIA、Rb/Sr)。
淡水油页岩:多沉积于温暖温带-热带(28.6%温暖温带,25%热带),降水充足。
咸水油页岩:17.9%分布于干旱带(蒸发强),但17%也见于热带(反映盐度受控于蒸发-降水平衡,非单纯纬度)。
古气候是主控因素:温室期(湿润)利于淡水湖相高TOC油页岩形成,冰室期(干旱)利于咸水湖相低TOC油页岩形成。
机制路径:气候→湖泊盐度/水位→生产力/保存条件→OM富集差异。
方法创新:首次将机器学习(RF)应用于湖相油页岩分类,验证了TOC为核心判别指标。
数据扩展:纳入更多盆地与层位,细化分类模型(如区分咸水亚类:硫酸盐型 vs 碳酸盐型)。
多因素耦合:结合构造活动(如沉降速率)、火山事件等,构建更全面的OM富集模型。
应用推广:将方法拓展至全球其他湖相页岩(如北美绿河组、南美帕拉伊巴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