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问「你是什么 MBTI?」,现在更流行的是「你用的大模型是什么 MBTI?」不要怀疑,模型虽然没有实体,但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的,流行的段子变成了现实。月初的一份研究论文发现:把心理学知识嵌入 AI,不仅能让它回答得更自然,还能在决策和交互中更接近人类。研究团队总结了几个关键突破:首先是认知建模,比如把心理学实验里的「记忆曲线」「注意力分布」塞进 AI 的内部框架;其次是人格与动机的模拟,让 AI 在长期任务中表现得更一致、更有「性格」;最后是社会心理学的引入,AI 不再只看个体,而是能处理群体互动、协作和冲突。听起来就像把一本心理学教材拆开,一章一章喂给 AI。研究者举了几个贴近生活的场景。比如在线教育,如果 AI 知道学生会在 20 分钟后注意力下滑,它就能自动插入互动问题;又比如心理健康陪伴,AI 可以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框架来提供对话支持,比一昧地灌鸡汤靠谱多了。甚至在团队协作软件里,AI 也许能预测冲突苗头,提前「打圆场」。当然,论文里也没少给出提醒。心理学本身就复杂且常常带偏见,如果直接照搬,可能反而放大了刻板印象。比如 AI 学会了「人们普遍会损失厌恶」,是不是就会在金融推荐里推你更保守的选择?那结果到底是贴心,还是操纵?和过去单纯追求大模型参数规模的路线不同,这个研究更像是一次跨学科实验:心理学 + 人工智能,看看能不能拼出一个更「人」的系统。而且,关注的不是「AI 会不会有感情」,而是 AI 有没有可能借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和人类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