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Python

密码朋克消亡史(中)

DapDap区块链 • 6 年前 • 943 次点击  

赛博朋克(cyberpunk)诞生于波谲云诡的后冷战时代末期。

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在《神经漫游者》中描绘了一个超前的数字空间——也就是后来为人津津乐道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它是赛博朋克思想的引领者。

赛博空间的最大特色在于,参与者跳脱了肉体束缚,实现了精神意识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影史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准确地复刻了这一思想。

在小说中,主角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窃取机密情报。通过将自己的神经系统挂上全球计算机网络,他游走于计算机构建的数字空间,窃取机密情报,参与信息大战。

赛博朋克,将“cyber”(计算机的)和“punk”(朋克)组合,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控制”为绝对核心,带有“反乌托邦精神和悲剧色彩”的全新流派。它涵盖了黑客、虚拟实境、人工智能(AI)、都市扩张、贫富差距等话题。

因而,赛博朋克通过强烈的反抗精神,以技术为武器,实现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全新塑造。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建筑学教授迈克尔·本尼迪克特,对这个虚拟空间构建的新世界以及全新的社会关系尤为感兴趣。

1989 年夏天,本尼迪克特开始筹备了一场盛大的赛博空间大会。《神经浪游者》的作家威廉·吉布森,曾2次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布鲁斯·斯特林都是座上宾。

这次的赛博空间大会在 1990 年 5 月如期举行。在奥斯汀的弗劳恩学术中心,与会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围绕赛博空间主题,抛出了各种天马行空的论调。

来自WELL网站的活跃人士约翰·巴洛,也参与了这次会议。此前的几年,巴洛因 FBI 特工“闯入”他家,而对赛博空间遭到入侵表达了焦虑。他的住处是在一次在线讨论时暴露的,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或许是受到会议的启示,他建立了电子前沿基金会,目标是“将宪法扩展到赛博空间”。1996年,他发布了《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宣布“互联网是一个独立世界,不受任何政治力量的管辖。”

独立、不受任何力量管辖,赛博朋克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气候的流变,同时也透过这些思想的传导,在技术领域铺就了一条通向绝对自由的道路。

Reddit的赛博朋克板块上,写着这样一句话「high tech ,low life」。繁荣的高科技世界和干涸饥饿的精神世界,是密码朋克的温床。

宣扬“无隐私,无自由”的密码朋客,正可谓是其来有自。

03 密码朋克创世纪

从赛博朋克到密码朋克,这些新世界的反叛者,为自由和爱人而战,正像他们在《加密朋克宣言》里说的那样:

“我们的任务是在可能的地方争取自决,在不可能的地方阻止乌托邦的到来,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去加速它的自我毁灭。”

这篇写于1993年的宣言,已经划时代的提到了匿名交易、匿名通讯、密码签名和电子现金。

“开放型社会中的隐私需要各种匿名的交易系统。迄今为止,社会中首要的系统还是现金。匿名系统使个人能够在有意愿的时候,而且只在有意愿的时候暴露自己身份;这就是隐私的核心意义。”

密码朋克们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步向前走,与所来之处的赛博朋克,一起齐头并进。

在《赛博朋克宣言》发表的同年,《连线》(Wired)杂志曾在一篇文章中声称:“赛博朋克,安息吧”。

和所有流行文化的分支品类一样,赛博朋克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新鲜感和原创性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可重复的商业配方,走向了套路化的极端。

此时的赛博朋克作品质量已经全面下滑,从一些作品的浮夸程度就能看出几分。

在尼尔·斯蒂芬森科幻小说《雪崩》中,一个送披萨的小哥的出场,身上带着两把武士刀,驾驶着一辆其电池能量能将一磅培根,发射到小行星带的汽车。

赛博朋克们日复一日的沉迷于幻想,想象自己能用极其高端和惊人的技术,在这个世界上扬名立万。实际上他们只能在现实生活中登录聊天工具找人胡侃,过着20世界肥宅一般的生活。

肥宅不一定贬义,现代很多技术大神,都因为自己不爱出门对外宣称自己是「肥宅」,最爱喝的饮料可乐也被称为「肥宅快乐水」。

热爱技术的人们一边喝着肥宅快乐水,一边在键盘上敲下代码。抱着对技术的巨大狂热,他们不甘于受限于现实,渴望有一个自由的栖息地。

「不自由,毋宁死」。

当技术枷锁绑缚自由思潮,那么必将有人站出来打破僵局。

上世纪 70年代,加密技术像是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一直被美国军方管控,密码学家们也都收编在其麾下。

转折点出现在1976年,密码技术专家惠特菲尔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 )和马丁·赫尔曼(Martin Hellman)提出了全新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并公开出版了科普图书《新密码技术指南》。而这项技术也正是当今互联网安全的基石。

加密技术解禁,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它到底应该自由使用,还是严格管控?这一争论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达到了运动式的高潮。

没有标准答案,但并不意味着故事戛然而止。另一个故事迅速衔接,孕育着新的未来。

新故事发生在1992年,我们在文首写下的,那场影响了区块链历史的加密朋克组织聚会,如平地惊雷般,影响了后世众生。

回顾密码朋克组织初创的情景,凯文在《失控》中给与了大段描写。

他将这群人的行为称之为「黑客的头脑、程序员那种要把事情干得最漂亮、找到最短路径的冲动,冲击着论文的学院做派。」

业余密码学钻研者们质疑着每一个论断,讲述者一遍又一遍的将问题解释清楚,很快他们就达成了共识。

在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一个分布式计算的工具诞生了,一个组件从军事机密的遮蔽下传送到了互联网这个开放的网络,互联网早期的基石在这里得以奠定。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共分为三个部分发布,敬请期待明日的下篇。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18-11-13 09:43)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26312
 
943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