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Git

罗氏TIGIT临床数据再更新!信达、百济、君实……下一个PD-(L)1,谁能率先成药?

医药经济报 • 2 年前 • 449 次点击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8月23日,罗氏公布了自家抗TIGIT单抗Tiragolumab 联用抗PD-L1 单抗Tecentriq一线治疗 PD-L1 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 III 期临床试验SKYSCRAPER-01研究的第二次中期分析结果。该试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组合疗法患者的总生存期(OS)呈现改善趋势,但数据尚未成熟,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

作为曾被视为“下一个PD-1”的靶点,TIGIT的临床开发始终牵动着业界神经,其不断反转的临床试验结果尚未给出确定的未来。据了解,罗氏的Tiragolumab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III期的抗TIGIT单抗。早在2016年,罗氏开启了Tiragolumab的临床研究,此前已登记49项临床试验,其中包括8个III期临床,针对NSCLC、SCLC、食管鳞癌和肝细胞癌等多个大癌种。

罗氏方面表示,上述这项试验目前仍在进行中,未对研究者与患者揭盲,未来将继续这项研究,直至完成 OS 最终分析;同时,所有其他关于Tiragolumab 临床项目仍将继续按计划进行。

“下一个PD-(L)1”成药有望?

TIGIT基因位于人类第16号染色体,由24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为I型跨膜蛋白。人TIGIT分子胞膜外部分共有141个氨基酸,有1个免疫球蛋白V样结构域(IgV结构域);跨膜区共有23个氨基酸;胞内部分共有80个氨基酸,包括1个PDZ结合结构域和1段ITIM基序。

相较于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而言,TIGIT发现的时间较短,是一个比较新的分子。目前已知的很多免疫调节蛋白均具有较为一致的特征结构,比如具有细胞外的免疫球蛋白结构域、I型跨膜结构、胞内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激活基序(ITIM/ITAM)等。2005年,为了系统性寻找细胞中未发现的具有免疫激活或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Abbas等研究者对活化的T细胞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对具有上述特征的蛋白进行进一步筛选,结果发现了一个在T细胞和NK上表达的新分子,并将其命名为TIGIT(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

作为曾经最受追捧的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之一,TIGIT被数十家药企寄予厚望,甚至有“下一个PD-(L)1”之称。2020年5月,罗氏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公布了名为CITYSCAPE的TIGIT+PD-L1联合疗法II期临床试验的双阳性完整研究结果,这也是抗TIGIT单抗的临床首秀,成绩亮眼。次年1月,美国FDA授予罗氏了抗TIGIT单抗突破性疗法认定(BTD)。

但在事实上,从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Tiragolumab的实际表现并不如初次亮相时那般优秀理想。

2022年3月,Tiragolumab联合Tecentriq以及化疗一线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ES-SCLC)III期临床试验SKYSCRAPER-02没有达到无进展生存期的主要终点。

2022年5月,Tiragolumab联合Tecentriq治疗高转移性NSCLC关键III期SKYSCRAPER-01研究的中期结果,数据显示:研究未达到其无进展生存期的共同主要终点。

作为首个抗TIGIT单抗,Tiragolumab在SCLC和NSCLC的阶段性失败无疑为TIGIT靶点的研发泼了一盆冷水。但根据近期披露的数据来看,TIGIT似乎又“活”过来了。

今年5月,ASCO官网披露了Tiragolumab联合疗法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uHCC)患者的早期数据。这项Ib/II期Morpheus-Liver研究显示,与对照组(阿替利珠单抗 + 贝伐珠单抗,n = 18)相比,Tiragolumab+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组(n = 40)获得了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安全性方面,tiragolumab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概率分别为27.5%和33.3%,发生导致任何治疗中止的不良反应的概率为22.5%和22.2%。

而根据本次罗氏公布的结果来看,这项研究的中期分析发生于今年 2 月,数据截至 2022 年 11 月,中位随访时间为 15.5 个月。数据显示,Tiragolumab + Tecentriq 联合疗法安全可耐受,在向 Tecentriq 疗法加入 Tiragolumab 后无新的安全信号。但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尚未成熟,Tiragolumab + Tecentriq 组的预估中位 OS 为 22.9 个月(95% CI:17.5,NE),而 Tecentriq 单药组的中位 OS 则为 16.7 个月(95% CI:14.6,20.2),风险比(HR)为 0.81(95% CI:0.63, 1.03)。

虽然从本次的数据来看,经过联合治疗的患者相对Tecentriq单药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有所延长,呈改善趋势。但据了解,就被公布的数据而言,是试验的初步分析结果,其数量并不足以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Tiragolumab 针对食管鳞癌适应症的III期(SKYSCRAPER-08)临床研究也已经在2023年2月入组了约362例患者,且有望于年内公布临床结果。据悉,罗氏在此前财报中提到,Tiragolumab针对食管鳞癌的首项上市申请将发生在中国。

有行业观点表示,延长OS是监管部门评判一款抗癌药物疗效的黄金标准,针对 NSCLC 的 III 期 SKYSCRAPER-01 研究的最终OS 结果,将成为决定 Tiragolumab 在肺癌领域命运的关键数据。

豪强扎堆谁能率先破局?

在TIGIT靶点的成药之路上,面临挫折的并非只有罗氏。继罗氏后,较为早期进入这一赛道的默沙东(MSD)也在2023年3月宣布其PD-1+TIGIT的复方制剂MK-7684A治疗转移性NSCLC的II期非注册KeyVibe-002研究的最新结果未达预期。

作为一项随机、部分盲法的II期临床试验研究,KeyVibe-002目的是评估MK-7684A治疗转移复发性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据了解,该项研究共招募了255例既往接受过免疫疗法和铂类双药化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MK-7684A+帕博利珠单抗、MK-7684A+多西他赛以及安慰剂+多西他赛组。

但开放标签组的结果表明,MK-7684A的单药治疗与多西他赛治疗组相比,在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上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改善,且在数据表现上来看 MK-7684A 疗效也不如多西他赛。

此外,在2022年12月,吉利德和Arcus宣布了旗下抗TIGIT单抗Domvanalimab针对NSCLC的临床试验(ARC-7)的第四次中期分析结果。尽管结果积极,但仍未达到分析师的期待准线。

作为一项II期、多中心、三臂随机开放标签的研究,ARC-7对比了Domvanalimab+抗PD-1单抗Zimberelimab(双联)、Domvanalimab+Zimberelimab+A2a/A2b腺苷双重受体拮抗剂Etrumadenant(三联)及Zimberelimab(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了150里转移性NSCLC患者,同样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只双联用药组、三联用药组和单药治疗组。

结果显示,与单药治疗相比,二联用药和三联用药组的中位PFS和6个月PFS均有临床意义的改善,三组中位PFS分别为12个月、10.9个月和5.4个月,二联用药组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5%,三联用药组降低了35%。在ORR方面,二联、三联用药组的ORR分别为41%和40%,而单药治疗组为27%。三组均未观察到异常的安全性问题。

除了上述几家企业以外,还有不少MNC在TIGIT的研发道路上也遭到了挫折。

2023年2月,BMS在公布财报之时宣布了由于安全性问题,决定终止旗下TIGIT抑制剂BMS-986207的II期研究。
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众创新药企代表同样扎堆该赛道,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华博生物等旗下TIGIT产品均已进入临床阶段。其中,百济神州旗下的欧司珀利单抗 (Ociperlimab,BGB-A1217)研发进度最快,其晚期NSCLC适应症的研究进度已经推进至III期临床阶段。欧司珀利单抗曾在2021年12月吸引了诺华斥资3亿美元首付款,总价约7亿美元的引进合作。但在今年7月,百济神州和诺华终止了这项合作。

事实上,目前除了罗氏的Tiragolumab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在研TIGIT靶点药物的临床III期数据公布,这使得罗氏的该产品成为唯一能够进行参考的指标,也让其他在同一赛道上做研发的药企陷入“被代表”的处境。

时下,探索火热的KRAS抑制剂也曾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被扣上了“不可成药”的帽子,但凭借着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其打破“魔咒”实现成功上市。同样对于TIGIT而言,亦不可仅凭现阶段的数据就将其盖棺定论。
编辑:晚晚

扫码加小编
媒体合作、投稿建议、入群交流


朋友!“在看”一下呗~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60805
 
449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