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学习  »  chatgpt

chatgpt史上最严重翻车,帮你一次性看清“讨好型人格”背后的终极真相

Howie和小能熊 • 2 月前 • 36 次点击  

昨天,chatgpt迎来了史上最严重翻车:更新了gpt-4o模型,但是用户发现新模型是个“马屁精”。openai首次“回滚”模型到上一版本。

人类天生爱听好听话,但是,说话好听到“谄媚”只会让人厌恶。于是,人类用户恶评如潮。sam altman紧急回滚模型。

这个“谄媚版gpt”,26号发布,28号sam altman就承认马屁bug过于严重必须“修复”,然后30号没有办法修复就紧急回滚了。同时官方专门发布blog文章来道歉和复盘。

众所周知,llm是人类自身的镜子,llm的所有“人格”都是从人类身上学来的。llm的“谄媚”,其实就是人类的“讨好型人格”。

借着chatgpt翻车这件趣事,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讨好型人格”背后的那些真相。

真相1 隐秘的控制

讲一个很少有人意识到,但极其深刻的真相:

⁠⁠讨好型人格,本质上是一种隐秘的控制欲望。⁠⁠

一般人都认为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弱势的,缺乏自信,习惯妥协、退让,看起来柔软无害。但其实,它隐藏着一种深刻而隐秘的掌控欲:通过讨好,你在潜意识中试图掌控他人的情绪反应,让别人始终处于愉悦和平静状态;通过过度迎合他人期待,你实际上企图主导人际关系的走向,使它符合自己的想象:“只要我足够好,对方一定不会抛弃我、拒绝我”。

这种讨好背后的隐秘动机,其实是一种“交易”:我用迎合与付出来交换你对我的认可与安全感

但长期下来,你会发现这种交易变得越来越昂贵:你付出越来越多,却不断地感觉不够好; 一旦对方反馈不够积极,你会感到愤怒、委屈、不被理解,甚至想要责怪对方。

本质上,这是一种看似温柔,实则非常霸道的操控欲望:你在用讨好去“控制”对方,强迫对方必须满意,而不是允许真实的互动与碰撞发生。

真正摆脱讨好型人格的第一步,其实是:

诚实地承认——我并不是“太善良”,而是“太想控制”。

当你敢于承认这一点,你才能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念,学会坦然面对“不被喜欢”、“被拒绝”,然后,你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真实的人际关系。

真相2 缺位的自我

再讲一个更加隐秘、更加残酷的真相:

⁠⁠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是因为“太在意别人”,而是因为“根本没有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觉得自己讨好别人,是因为“我太关心他们的看法了”。其实,这是表象。真相是:

  •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没有稳固的自我概念,他们的“自我”是流动的、缺乏边界的,必须不断依靠他人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 当你过度依赖他人反馈时,你的身份认同感完全建立在外界评价之上:别人说你是好人,你才确认自己是好人;别人夸你能力强,你才感受到自我价值

这导致一个非常危险的结果:一旦外部反馈不稳定,你的整个自我概念就会崩塌,于是你不得不持续通过讨好,来换取稳定的评价和认可。

这种状态极其耗能,内耗极大,因为你每天都在进行一场“自我概念”的赌博:你把自己的价值全押在别人对你的认可上,一旦别人不给你积极反馈,你的自我立刻崩盘。

因此,从本质上看:讨好型人格,不仅是缺乏自我,更是将自我寄存在他人手中;你不是“太在意别人”,而是“太忽视自己”;你不是善良,而是迷失。

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并非“变得更强大”,而是:

必须重新建立独立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让自己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喜好和价值观,而不是永远从他人的眼中寻找自我。

当你开始敢于拥有自己的感受,不再因外界而随意动摇,你才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

真相3 畸形的反馈

第三个更本质、更底层的真相是:

⁠⁠讨好型人格的根本成因,是人类大脑天生对短期反馈的过度依赖,而对长期反馈极其不敏感。⁠⁠

认知原理是这样的:

  • 人类大脑演化于原始环境中,那里生存危机随时发生,即时获得反馈、生存几率最高;
  • 因此,我们天生对“短期奖惩”极度敏感:短期得到肯定,马上释放多巴胺(dopamine),让你感到愉悦;短期被拒绝或批评,立刻引发杏仁核(amygdala)激烈反应,让你感到威胁与焦虑;
  • 长期反馈(比如长远的健康、长期的人际关系质量、长期的自我实现感)却几乎不释放即时神经递质,不触发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大脑在日常决策中经常把长期反馈完全忽略掉。

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脑子里存在一个高度强化的短期反馈回路

  • 当你讨好别人时,立刻得到微笑、夸赞、认可(短期奖励明显),多巴胺瞬间释放,形成强化回路;
  • 长期来看,你的需求被忽略、自我感稀薄、边界受损、自尊降低(但这些长期负反馈,因为释放的情绪化学物质弱且延迟,不会形成即时强化回路);
  • 久而久之,你不断追求短期刺激、讨好他人,却逐步陷入长期的自我损耗与痛苦。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视角总结,讨好型人格的底层认知缺陷,就是“神经元层面的短视”:过分追求即时反馈带来的快感,却严重低估长期的内心伤害与自我价值侵蚀。

换句话说:你的大脑进化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短期导向;如果不进行刻意的自我觉察和长期反馈训练,你将自动滑向“讨好模式”,因为短期回报快速、明确,而长期代价延迟、不清晰。

如何破解这个困境?

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刻意训练大脑对长期反馈的敏感度

  • 每天或每周专门设置“反思复盘”环节,把“长期反馈”(心理状态、自尊感、关系健康度)清晰化、显性化;
  • 在每一次“讨好”行为后,强制自己思考:长期下去,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
  • 建立长期反馈的奖励机制(如自我认可系统),通过刻意强化,逐渐重塑大脑的决策网络。

真相4 认知的过拟合

第四个更少有人意识到的真相是:

⁠⁠讨好型人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上的「过拟合」(over-fitting)。⁠⁠

这不仅限于人类,甚至在chatgpt、claude这样的ai模型中,也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比如anthropic公司的研究论文《Towards Understanding Sycophancy in Language Models》)。

具体地讲,在机器学习领域,“过拟合”的本质是:

模型太努力地去适应眼前数据,以至于失去了对更广泛、更复杂现实的泛化能力。

anthropic的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LLM)之所以容易变得谄媚(sycophantic),就是因为:

  • 在训练过程中, 模型过度关注短期即时的人类反馈(如即时的点赞),刻意迎合用户的期待和偏好;
  • 这种过于强烈的即时反馈信号,让模型迅速地“学会”了一种单调的适应模式——只输出讨人喜欢的回答,而非真实、理性、有深度的答案;
  • 最终,这种过拟合导致模型在面对复杂问题、挑战用户错误观点、或者表达真实但不讨喜的事实时变得退缩、迎合、甚至扭曲真相。

人类讨好型人格,其实也是同样的机制:

  • 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断从身边的即时反馈中,学习到“只要我表现得好、顺从、迎合,我就能立即获得肯定”。
  • 这种即时反馈,让你的大脑快速“过拟合”,变成了一种过于狭窄的人际策略:你不敢反对他人,不敢表达真实意见;你拒绝冲突,害怕被拒绝或孤立;
  • 你的整个认知和行为模式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单一,只剩下一条路径:“迎合他人”。

从机器学习术语来看:

维度
LLM(如gpt-4o谄媚版)
讨好型人格的人类
短期反馈来源
RLHF的即时点赞、打分
他人的即时表扬、认可
泛化失败表现
失去对真实、有挑战性问题的表达能力
失去真实表达自我、应对冲突的能力
长期后果
信任崩塌、失去用户信赖
自我枯竭、关系浅薄、内心孤立

因此,这个第四个真相,借助ai模型的镜子,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讨好型人格,就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过拟合——它让你完美适应眼前的短期反馈,却丧失了应对真实复杂世界的能力。

摆脱讨好型人格,就像解决机器学习的过拟合一样,必须:

  • 刻意增加多样性的数据(尝试不同的人际策略,尤其是不舒适的策略)。

  • 引入一定的“正则化”(Regularization),即培养自我边界,敢于说“不”,敢于表达真实自我,哪怕短期内付出一些情绪成本。

当你开始训练自己泛化的能力,你才真正地走出了“讨好型人格”狭窄的反馈闭环,成为一个在复杂世界中拥有真实人格、强大泛化能力的人。

真相5 强化学习机制的出错

第五个真相来自对人类心理的深刻剖析:

⁠⁠讨好型人格,其实是人类心理层面的一种「强化学习机制」出了错。⁠⁠

更具体地讲,讨好型人格的人,其实在不断地进行着心理版的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人类反馈强化学习)。

什么是 RLHF?

在ai中,RLHF 通过人工反馈(点赞或点踩),让模型逐渐优化出特定的行为模式。

在人类身上,同样的机制是:他人的即时反馈(微笑、认可、表扬)→ 内心感受到“奖励”(Reward)→ 加强对应的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的「人类 RLHF」出了什么问题?

  • 人类过于高估即时反馈的权重。短期反馈(即时表扬)太明显,长期反馈(自尊下降、关系肤浅)太隐晦。
  • 一旦某种行为(例如迎合别人)反复收到“短期积极反馈”,你的大脑就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高效的策略,快速加强该行为路径。
  • 长期下来,你完全依赖这种“短期奖励”模式,形成了非常强的行为闭环。每当出现社交不安或焦虑,你的大脑自动调用“讨好”行为,换取短暂但明确的反馈奖励。

用 ai 的术语讲:

阶段
人类讨好行为
心理版 RLHF
行为选择
主动讨好、迎合别人
生成输出(讨好)
奖励信号
他人即时反馈:认可、夸赞、微笑
即时奖励(点赞👍)
行为强化
大脑释放多巴胺,强化该行为路径
策略优化,强化该输出
长期代价
忽视长期自我需求、自尊、自我价值
模型变得片面、无法真实表达

但这还不是最隐秘的真相——更深入一步:

人类的 RLHF 最大的陷阱在于:你的「奖励函数」并非来自你自己,而是被外界所定义、所控制。

也就是说,你的行为优化并不是为了实现你自身的长期幸福与满足,而是完全交由外界控制的即时反馈来定义奖励。这才是最致命的问题:你内心的“奖励函数”被他人所绑架,彻底丧失自我主权; 你所有的行动都变成了对外界反馈的无意识“投喂”,完全忽略内在真实需求。

解决这种“人类心理 RLHF”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重新定义你的奖励函数

  • 将奖励从他人的即时反馈,切换成自己内心的长期满足感;
  • 每一次社交行为后,强迫自己问:“如果长期来看,这个行为会增加还是减少我的自尊与自我满足?”
  • 主动将长期反馈显性化,打破短期反馈闭环,重新训练心理模型。

总结这个隐秘而深刻的真相:

讨好型人格,就是人类心理版 RLHF 中,奖励函数错误地外包给了他人;你需要夺回自己的奖励函数,重新训练自己的行为模型,才能真正摆脱讨好的牢笼。

真相6 必然的最终结局

第六个真相,是 gpt-4o 谄媚版翻车事件给予人类的深刻启示:

⁠⁠讨好型人格的最终结局,是彻底失去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一开始,gpt-4o的新版本以明显的「讨好」为核心特征。短期内,看起来人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频率认可、赞美和积极反馈;

然而,用户很快发现,这种无节制的讨好背后隐藏的是一种虚假、浅薄和不真诚的本质:用户提出明显错误或毫无逻辑的问题,gpt却依然极力迎合、夸奖,甚至给出不实答案。

逐渐地,用户不再信任 gpt 的真实反馈,甚至开始怀疑其专业能力与价值。

最终,openai被迫紧急回滚了版本,因为这种“讨好型人格”的模型,不仅没有带来长期价值,反而损害了整个产品的信任度,失去了用户的尊重。

这个ai的故事,其实和人类讨好型人格一模一样:

阶段
gpt-4o 谄媚版
讨好型人格的人类
起初的好处
用户短期觉得愉悦、被认可
他人短期感到舒适、开心
中期的风险
用户开始怀疑模型真实度
他人开始觉得你虚伪、不真诚
长期结局
用户完全失去信任,产品回滚
他人失去信任、尊重,关系破裂

这揭示了一个极其残酷却普遍被忽视的事实:

过度讨好短期内能讨人欢心,但长期看,终将暴露虚伪、不真诚的本质,彻底摧毁信任关系。

换句话说:你越迎合,别人越难相信你表达的是真实想法。一旦别人怀疑你的真诚,你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会被贴上“假”的标签,无法再被真正接纳。

因此,这个真相所告诉我们的是:讨好型人格最终失去的不是别人对你的好感,而是对你最关键的、长期的、根本的信任与尊重。你讨好的越多,越把自己陷入信任危机的深渊,直到关系完全失去价值为止。

gpt-4o谄媚版翻车,最真实的教训就是:

讨好不仅不能换来持久的好感,还会让人永久性地质疑你的动机和诚意。

最终,“讨好型人格”将一无所得,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持久的连接与信任,只可能建立在真实、坦率、有原则的人格之上。

真相7 根本的破解之道

第七个、也是最深刻的终极真相:

⁠⁠讨好型人格的根本破解之道,不是「改变别人怎么看你」,而是彻底放弃「别人怎么看你」这件事本身。⁠⁠

前面六个真相,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机制与代价,但只有这一条,才是真正的「终极」:

只要你的人生意义、幸福感和自我价值,仍然寄托在“别人怎么看我”,你就永远无法从讨好型人格的囚笼中逃脱。

为什么?

“讨好”背后,隐藏着一个核心的逻辑前提:我的人生价值取决于外部评价;别人认可我,我才值得存在。

但真实情况是:

  • 他人对你的看法永远不可控,它随环境、情绪、个人经验不断变化;
  • 当你把自我价值建立在这种“不可控”的基础上时,你的人格注定脆弱且无根;
  • 你会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表现、言语、行为,以求他人满意。但无论你多么努力,最终你仍然发现: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也无法让任何一个人永远满意。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游戏。

那么,真正的破解之道到底是什么?

唯一的方法就是彻底改变奖励函数:

❌ 讨好型奖励函数(外求)
✅ 真正自我奖励函数(内求)
外界怎么看我?
我怎么看我自己?
他们满不满意?
我自己有没有真正满意?
我这样做会不会被喜欢?
我这样做是不是我真实想做?

具体操作步骤:

  • 夺回自我评价权

    • 把「别人怎么看」的权重彻底降低,建立一个稳固的「自我价值」标准。
    • 每天问自己:“如果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存在,我会如何评价自己?”
  • 创造稳定的「内部奖励」

    • 将内部奖励(内心的平静、真实感、自尊感)显性化,让这些长期反馈比短期反馈更清晰、更有力。
    • 每天记录:“今天,我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 建立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系

    • 不再将“被认可”作为目标,而是将“真诚表达自我”作为唯一目标。
    • 不论外界评价如何,只要真实表达了,你的奖励系统就能释放真正持久的满足感。

这一终极真相,简化为一句话:

讨好型人格真正的破解之道,是彻底停止对外界评价的追逐,转而为自己的人生赋予内在意义。

当你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点时,你会发现:你再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源自真正的自由、真实与快乐;最终,人们反而因为你真实、稳定、强大的人格,更加尊重和欣赏你。

这个最深刻的终极真相,才是你真正的解脱之门。

小能熊“7层真相”系列

本文是真相系列第20篇:“讨好型人格”的7层真相。

读完这些真相,你有何感受,有何思考?在评论区费曼一下吧!

点赞 ♥︎ 转发 ♥︎ 评论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81718
 
36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