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构建GA-LSTM模型,将均衡后的数据集输入GA-LSTM进行训练,进而获得高精度的误差评估模型用于电流波动状态评估。LSTM是一种常用的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架构,通过门控单元的设计来有效地处理长序列数据,并能够捕捉时间序列中的相互联系及依赖关系。LSTM的性能往往受到网络结构和超参数的选择影响,在神经网络参数优化中,遗传算法GA可以找到最佳的网络权重w和偏置b和学习率L等等,从而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准确性。在本文中,基于GA优化LSTM网络的方法主要过程如下。1)设计适应度函数。本文为了使LSTM网络在分类预测时,预测值与期望值的残差尽可能小,所以选择预测样本的分类错误率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2)寻找最优参数。随机生成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初始种群,每个个体对应一个LSTM网络的参数组合,在遗传算法的迭代过程中,通过交叉操作融合不同个体的参数,通过变异操作引入新的变化,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对每一个LSTM网络参数组合进行适应度函数评估,得到各个个体的适应度值。根据适应度值选择适应度较高的个体作为父代,用于产生下一代种群。3)迭代终止。重复进行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直到适应度阈值F<0.5。准确率a是用于评估分类模型的指标之一,即式中:TP为真正例;TN为真负例;FP为假正例;FN为假负例。本文方法包含数据采集、数据生成、特征选择与评估模型构建这4个阶段,其整体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二次系统测量回路误差评估模型 Fig.4 Secondary system measurement loop error assessment model 03
案例分析与验证
依据某220 kV现场变电站,本文利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仿真模型并设定其设备参数,系统频率为50 Hz,获取厂变压器侧的互感器电流无误差数据,在其基础上加入–5%~5%模拟量仿真电流波动,进一步对本文所提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建立CGAN模型,需要考虑设定其网络参数迭代的次数,本文根据其他文献的经验以及收敛性性能,设置训练的迭代次数为5000次,训练过程中生成器和判别器的损失函数变化情况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迭代次数达到5000次左右后,生成器与判别器变化趋于稳定,即具有较好的收敛性。 图5 生成器和判别器的损失函数曲线 Fig.5 Loss function curves of generator and discriminator 收集了200组不同状态误差下的电流数据,在CGAN模型中生成了2000组的相似数据,如图6所示。 图6 通过CGAN模型生成的数据 Fig.6 Data generated by the CGAN model 采集厂变侧的互感器电流在不同误差状态下的数据构建数据集,根据厂变电流的不同运行状态下对其进行划分标签,按照表1对标签进行编码,将其数据集70%划分为训练集,30%换分为测试集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训练。 表1 厂变电流的误差状态对应的标签和编码Table 1 The label and code corresponding to the error state of the transformer current 将数据集通过EMD分解,用训练集作为样本数据在Matlab R2021b平台上建立模型,进行测试,并与暴力算法(brute-force algorithm,BF)、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等方法进行对比。其模型训练结果如图7~8所示。 图7 四种网络准确率随迭代次数变化情况 Fig.7 The accuracy of the four networks varies with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 图8 四种网络损失函数随迭代次数变化情况 Fig.8 The four network loss functions vary with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 从图7中可以看出,GA-LSTM网络的准确率曲线波动最小且稳定后值较高,LSTM网络的准确率曲线较为波动,BF网络和CNN网络相较LSTM网络较为稳定但收敛速度慢于GA-LSTM。总体来说,GA-LSTM网络在准确率的收敛速度和模型准确率上有提升。从图8中可以看出,GA-LSTM网络的损失函数曲线下降陡峭且较早稳定,LSTM、BF、CNN网络的损失函数曲线下降平缓且稳定较晚。因此,GA-LSTM网络在损失函数收敛速度上有较大提升。数据生成前后准确率对比如图9所示,从图9可以看出:当输入相当数量的样本时,通过CGAN数据进行数据生成这对本文的模型识别率有较大作用。生成前的数据对3种状态分类的准确率大概为88%左右,而生成后准确率能达到99%,对3种状态的识别有较大的提升。 图9 数据生成前后准确率对比 Fig.9 Accuracy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data generation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