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曾与中本聪谈天说地,并提出质疑,而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创建了3个去中心化区块链系统的人,群内的大佬似乎都和他有交集,但他又在极力摒弃这些站台关系,而对于EOS的21个超级节点的舆论漩涡,他又无动于衷……
“我的人生目标是找到能确保大家生命、自由和财产安全的自由市场解决方案”——Daniel Larimer记录在GitHub的人生信条
Daniel Larimer,圈内人称BM(bytemaster)。
相比于年纪轻轻的V神,有人认为BM本身更具传奇色彩。
曾与中本聪谈天说地,并提出质疑,而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创建了3个去中心化区块链系统的人,群内的大佬似乎都和他有交集,但他又在极力摒弃这些站台关系,而对于EOS的21个超级节点的舆论漩涡,他又无动于衷。
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性格古怪,极度追求个人自由;而还有一部分人,又对他颇为推崇。但通过网上流传的照片不难发现,BM是喜爱猫的。


喜欢猫的人,大多思想前卫、智商高、性格敏感,而且不墨守成规。但同时也自恋、自我,喜欢孤单又害怕孤寂。这用来归结BM再合适不过。
不过相比于V神的顺风顺水,BM的创业历程可以算是荆棘满地了。
放下
2009年之前,还没有BM,只有软件工程师Daniel Larimer。
2009年的一天,Daniel Larimer疲惫地回到了家里,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与妻子在法庭上针锋相对了。
直到现在,Daniel
Larimer都无法相信,自己孩子的母亲,竟能无情到如此地步。两人关系甚至破裂到,前妻可以不眨眼地开枪打死他。更令他痛苦的是,法官对于他的诉讼似乎一直都无动于衷,监护权争不到手,离婚后所需要的高额抚养费以及长时间的诉讼费,更让他面临破产危机。
在回忆录中,BM写到:“我发现我就是个奴隶。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不管以后是创业还是改行,法院都强迫我去赚钱。由于长达2年的法庭诉讼何其高昂,当时的我穷困潦倒,接近破产。”
而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信仰的背离。
出生于基督信仰之家的Daniel
Larimer,曾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离婚诉讼中,他一厢情愿地相信,前妻会利用基督教的仲裁很公正的来划分家庭财产,解决监护和儿童抚养问题。然而前妻却非常自私地索要大量抚养费。通过离婚事件,BM更深刻地认识到教会的腐败。
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疏远教会。在他看来,基督教的教会非常“伪善”,虽然口头接受“银律”(基督教“银”代表救赎),但是却又在不断地践踏银律。
与妻子的决裂,让Daniel Larimer充满了痛苦,而法庭的偏袒,随之而来的巨大经济压力,更让Daniel Larimer无法喘息。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公,教堂里悲天悯人的光影莫名在脑海浮现,却更让他觉得面目可憎。
是时候该放下了。
转变
事实上,抛开基督教徒的身份,Daniel
Larimer还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同其他人一样,Daniel
Larimer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找到一个能够保障人们生活、自由和财产安全的自由市场方案,他认为,如果有人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方案的话,不光可以挣很多钱,而且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现实的打击,让Daniel Larimer意识到,与其说他是被妻子“杀死”,不如说是被政府“杀死”。
猫儿永远不会被束缚,挣破了传统思想牢笼的Daniel Larimer,开始解放天性,奔向自由。
同年,Daniel Larimer认识了罗恩.保罗,后者是美国一位的自由派老议员,三次美国总统候选人,还是《终结美联储》一书作者。之后,他还接触到了奥地利学派,这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
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熏陶下,Daniel Larimer认识到货币才是政府权力的根源,使用金钱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你以美元支付。政府有权在世界任何地方夺取财产。他认为,很明显,自由市场将需要一种没有物质财产支持的资金。
于是,Daniel Larimer开始寻找非暴力手段来使暴力形式的政府无能为力的货币。
此前,智商过人的Daniel Larimer做过VR,玩过无人驾驶,但这些放在现在都显得超前的概念,都与他心目中的货币没有丝毫关联,他缺乏经验。
幸运的是,在2009年,他遇到了比特币。用Daniel Larimer的话来说,“比特币并不是我从新闻里看出来的,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顺手发现了它。”那是2009年,比特币刚刚出现。
面对这个去中心化的新概念,Daniel Larimer的喜悦溢于言表,孤独的道路上终于出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所以他当即就在比特币论坛上创建了账号,名为Bytemaster,也就是现在的BM,并与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聊的不亦乐乎。
BM的区块链之路从此开始了。
现状
在决定与过去告别,彻底投身比特币之后,Daniel Larime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bytemaster(BM)。
Byte master的翻译是“字节主控器”,而字节是计算机重要的数据单位,这或许代表了BM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
创新来源于不满,2010年7月,BM在讨论比特币延展性的问题时,质疑了比特币10分钟交易时长的问题,他认为“比特币10分钟的确认时间对于验证付款而言实在是太长了,它应该像如今刷信用卡那般迅速。”
对此,中本聪表示,“你可以查看snack machine 这个帖子,我大概地解释了为何这种支付处理速度足够了,实际上是相当好的了(相比于信用卡交易这种类似10秒确认的交易,比特币的欺诈率会低很多)。”
这段对话并没有被多少人关注,相反,人们对这次讨论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中本聪霸气十足的那句名言:If
you don't believe me or don't get it, I don't have time to try to
convince you, sorry.(看不懂就算了,我没时间向你解释,不好意思)
虽然BM在随后的回复中表示,完全赞同中本聪的说法。但是,有关延展性的问题,一直都是BM念念不忘的重要方面。在之后的2014年,BM与V神的首次交锋中,BM就不止一次提到了以太坊扩展性的问题。而无论是Bitshare(比特股)还是现在的EOS,都以交易速度著称。
时间来到2013年,当时很多比特币交易所被美国政府叫停,银行账户也被没收。比特币濒临死亡,而等待了近3年的BM,开启了自己第一次实验。
善变
当时,在政府的干预下,大批比特币交易所倒下,比特币濒死之际,BM想要做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Bitshare(BTS),以此来挑动比特币的冰冷脉搏。
空有想法还不行,还需要资金和人手。为此,BM试着在bitcointalk.org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来,他联系了一个摇滚歌手(Adam
Levine),籍此拉拢了像Charles
Hoskinson(数学家,科技创业者)等的创业者,几人一起研究比特币白皮书,然后凑了50万美元创立公司,去实现BTS背后的思想。
在创立BTS后,BM在博客中对BTS的介绍中写道:“比特股是一个网络、一个银行、一册账本、一家公司、一家交易所、一种软件、一个社区、一种货币,甚至是一个国家”。
毫无疑问,作为BM的成名作,BTS凝聚了BM太多心血。BTS不仅实现了Graphene技术方案,让BTS拥有令人咋舌的秒级交易速度,而且还创造性的提出了bitUSD,也就是锚定美元发行的稳定币。
其实对于BTS初衷,还有人持不同意见,称BM一开始本不是做BTS代币的,而是先做了一个PTS,想以挖矿的形式先期占领大部分PTS筹码,未来再用PTS持有数来兑换BTS代币。但是有黑客黑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计算机集群,用集群挖PTS,一夜之间PTS被黑客大量挖走,BM见势不妙,不久后宣布改用投资天使股(AGS)来获取PTS代币,这个AGS众筹就是现在我们讲的ICO模式的前身。
但是,对于上述猜测,是当初BM反对者的故意抹黑还是确有其事,还有待考究。不过诸多中国社区大佬确实与BM反目成仇。就同李笑来和老猫,这些与BM都有业务往来的大佬,都发表言论抨击。

不过,由于商业化基因差的问题,导致BitShares运营的收入完全依赖于BM所在公司(3i)的捐赠收入,而2014年“门头沟事件”的发生,让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份额都不可抑制地下跌,入不敷出,成为了BitShares的首要问题。
对此,BM做出了整个行业最忌讳的自救方案——增发。同当时的技术领先他人,无出其右一样,总量增发,至今为止也只有BM敢做。
但是,BM也由此背上了善变的标签,直到现在,也仍让人印象深刻。
终于,在2015年11月,在社区关注度甚高的调低交易费用的理事会投票表决中,调低交易费用的提案获得更多支持,以7:4击败BM。这是比特股分布式自治生态的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社区开始彻底掌握系统治理权。随后BM宣布离开BitShares。
离开BitShares不久后,技术天才BM又开发了区块链steem。而steem的附属品steemit,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和内容平台。而steemit的应用从市场反馈来看较为乐观,但不知为何,2017年,在steemit生态开始稳定下来的时候,BM选择在他自己的steemit页面上宣布辞职。

而在离开steemit之后,BM又创建了新的区块链系统,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EOS。而EOS从上线以来,就争议巨大。一方面有人推崇EOS是区块链3.0,而另一方面,人们却对EOS超级节点的中心化问题议论纷纷。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如今的EOS能否成功,回顾BM的整个经历,从被生活压迫的抬不起头,到现在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一方巨擎,BM的区块链传奇之路还在继续……
作者:共享财经Neo 责任编辑:Alian
(本文系共享财经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重磅】 数链评级 | A股上市公司强背书,二级市场交易有待发力
【新闻】 BM只顾埋头发展 黑客只管伸手捞钱
【海外】 首个数字货币托管服务获批,美国有备而来
【行业】
泡沫破灭 监管来临 市场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