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Git

382 名员工遍布 47 个国家如何炼成代码托管平台 GitLab?

CSDN • 6 年前 • 647 次点击  

对话 | 蒋   涛

撰写 | 卢鸫翔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提起“代码托管服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 GitHub,不过近两年,随着一系列颇有影响的事件,GitLab 正逐渐为中国的开发者所熟悉:

  • 2017 年初,在遭受网络攻击后,GitLab 管理员误删了 6 个小时的提交数据,随后他们将恢复过程在 YouTube 上直播,迎来一片喝彩;

  • 2017 年收购活跃的在线聊天开发者社区 Gitter,随后将其代码开源;

  • 今年 5 月,开源标杆项目之一 GNOME 迁移至 GitLab,包含 400 个子项目,以及 900 位贡献者;

  • 随着 6 月传来 GitHub 被微软收购的消息,有超过十万个代码库迁移至 GitLab;

  • 9 月,GitLab 迎来 D 轮融资 1 亿美元,由 Iconiq 领投。有深意的是,Alphabet 的 GV(之前称为 Google Ventures)也在跟投之列——去年的 C 轮即为 GV 领投。此轮过后,GitLab 估值超 11 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在开源社举办的 2018 中国开源年会上,GitLab 联合创始人兼 CTO Dmitriy Zaporozhets 向 CSDN 创始人&董事长、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讲述了,关于这家公司少有中国开发者了解的另一面。

CSDN 创始人&董事长、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左)对话 GitLab 联合创始人兼 CTO Dmitriy Zaporozhets(右)


亚速海之滨诞生的代码托管服务


乌克兰程序员 Dmitriy Zaporozhets 与荷兰程序员 Sid Sijbrandij 在 2011 年 10 月创立了 GitLab(比另两种代码托管服务 GitHub 和 Bitbucket 晚三年),全部代码以 MIT 许可开源。两年后,产品演化为 GitLab CE(社区版,方便用户部署私有 Git Server)与 GitLab EE(企业版)两套,后者核心部分仍以 MIT 许可开源,部分附加组件为专有许可。

2015 年,GitLab 从创业加速器 YC 毕业,与其他 YC 毕业项目一样,Dmitriy 说,这段经历,对与外界建立联系——无论投资人,还是市场、客户都获益良多——尤其对技术派创业公司,这方面往往是短板。

GitLab 代码最初使用 Ruby 编写,目前技术栈,主要基于 Ruby on Rails 与 Vue.js——Dmitriy 特别提到,这是来自中国的开源项目,另外有部分系统以 Go 写成。GitLab 最初的定位是代码托管软件,不过与开发者熟悉的 GitHub 类似,除了代码托管,它们都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提供额外的功能。

今年早些时候,知名的问答社区 Stack Overflow 公布了其第 8 次年度开发者调查结果,其关键结论之一是“DevOps 是当下软件行业中的重要趋势。这些工作中涉及的语言和框架的数量正日渐增长,在这些领域工作的开发者拥有最高的薪水”,目前 GitLab 已经发展成一整套包含 DevOps 生命周期,在一致的交互界面下完成持续集成、交付解决方案,与当下的软件开发趋势紧密接轨。


离经叛道的 remote-only 企业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像 GitLab 这样一家提供复杂 IT 服务的公司,即便是联合创始人兼 CTO 的 Dmitriy 也没有办公室,这是一家彻底的“remote-only”企业—— 382 位全职员工,分布在 47 个国家和地区。

所谓“remote-only”,意味着企业推崇这样的价值观[1]

  1. 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雇员,让他们能在每个角落工作,而非逾于一处;

  2. 弹性工作时间,胜于固定;

  3. 用笔记录知识,胜于口头表达;

  4. 记录下每个过程,胜于在职培训;

  5. 公开分享信息,胜于需知者知;

  6. 开放每份文档,人人可以修改,胜于由上至下管控;

  7. 异步交流,胜于同步;

  8. 工作成果,胜于工作时间;

  9. 正式的交流渠道,胜于随意。

在 GitLab 官方网站上,从组织架构[2]到每位员工的具体职责[3],都向公司内外公开展示。

此外,从 2017 年 Q3 起,GitLab 还将其 OKR 绩效,同步对外公开[4],是难得的 OKR 样本。

或许还有读者对多年前网络上流传的游戏开发公司 Valve 的 50 页员工手册印象深刻,而作为“remote-only”践行者,GitLab 把这一工具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被整理为在线手册[5],包含人事、工程、市场、销售、法务、安全等诸多部分,假如将其打印,文档超过 2000 页。

这种文化和架构企业的方式并非 GitLab 独有,开发者们熟悉的 WordPress 背后的公司 Automattic、搜索引擎 Duck Duck Go 也都采用相似的机制。在 Remote Only [6]列表上,也许你还能发现更多自己熟悉的企业。

GitLab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特立独行,而是源自创始人深受 Ruby 社区影响。

Dmitriy 向蒋涛解释说,“Ruby 团体高度强调开放与分享,成员也将这样的精神,开枝散叶带入了自己所创办的公司,我与另一位创始人开启 GitLab 项目,就是从网络合作开始”。除了 GitLab,Ruby on Rails 作者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所在公司 Basecamp 也是一家以产品和独特的企业风格而闻名的公司,也许你不是 Basecamp 用户,但很可能听过《Getting Real》、《Rework》、《Remote》这几本离经叛道却在开发者间风靡一时的企业管理著作。

不过,Basecamp 的公司架构还称不上“Remote-only”,只能算“Remote 优先”——GitLab 比离经叛道更离经叛道。


务实的一面


GitLab 亦有务实的一面。“公司同事之间,并不需要当面交谈,但与客户就不同了,拉近距离常常变得重要,为了业务发展,销售会深入腹地,与客户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这也得益于远程办公模式,我们的销售团队,能遍布每个地区”,Dmitriy 解释说,公司 CEO、另一位创始人 Sid Sijbrandij 目前正坐镇 IT 行业资源密集的旧金山。

Bill Joy 曾总结道[7]:无论你是谁,最聪明的员工,总会被旁人雇佣。对于招募员工,Dmitriy 对蒋涛说,GitLab 并未追逐最顶尖的开发者,“尤其在企业的起步阶段,招聘到合适的人,对公司的发展更关键”。

蒋涛向 Dmitriy 问起,他对当下流行的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组织的概念怎么看,是否有助于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 GitLab 发展?“GitLab 当然希望通过新技术吸引专业人士参与,不过,对像 GitLab 这样的开发者服务和工具开发团体来说,更重大的责任在于构建易用的产品,降低门槛,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其中”,Dmitriy 说,是否引入最新技术,需要整个开发者团体进行评估,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如果你问别人,必须把工作做完的时候会去哪儿?很少有人回答“办公室”。就算真这么说,也常常补充一句,“我会一大早赶去,趁着大家都没来”或者“等大伙儿都走了,我会留下来”。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如此便捷地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与人沟通、协作——技术手段早已齐备,可是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是人们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https://www.remoteonly.org

[2] https://about.gitlab.com/company/team/org-chart/

[3] https://about.gitlab.com/team/

[4] https://about.gitlab.com/company/okrs/

[5] https://about.gitlab.com/handbook/

[6] https://www.remoteonly.org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y%27s_law_(management)


【完】


微信改版了,

想快速看到CSDN的热乎文章,

赶快把CSDN公众号设为星标吧,

打开公众号,点击“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征稿啦

CSDN 公众号秉持着「与千万技术人共成长」理念,不仅以「极客头条」、「畅言」栏目在第一时间以技术人的独特视角描述技术人关心的行业焦点事件,更有「技术头条」专栏,深度解读行业内的热门技术与场景应用,让所有的开发者紧跟技术潮流,保持警醒的技术嗅觉,对行业趋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如果你有优质的文章,或是行业热点事件、技术趋势的真知灼见,或是深度的应用实践、场景方案等的新见解,欢迎联系 CSDN 投稿, 联系方式:微信(guorui_1118,请备注投稿+姓名+公司职位),邮箱(guorui@csdn.net)。

荐阅读:


今天看啥 - 高品质阅读平台
本文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p6oICoPClp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26367
 
647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