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是一家医院宣传科的工作人员,即将进社区教老年住户如何用AI查询健康科普知识。但你也需要向爷爷奶奶们证明:听了我这场讲座,你们以后就不会被虚假信息骗了!
于是,你问AI,有没有数据能证明,参与科普培训的老年人能更好分辨网络上健康信息的真伪?只需几秒思考,AI就会告诉你,复旦大学人文健康学院的一项调查称,参与科普培训的老年群体“对伪健康信息的辨识率提升42%”。并在答案后附一个可跳转的参考链接。
数据一本正经、链接煞有介事,但你真的跳转后却发现,链接是个“404”,复旦大学根本没这个学院。
很不幸,类似的情况在AI大模型普及的今天并不少见。由于训练数据质量问题等原因,用户可能得到一条看似严谨的答案,但深究后却发现来源存疑,甚至不存在。尤其是在更重视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的健康科普领域,这样的“数据幻觉”尤为危险,轻则贻误治疗,重则危及生命。
想解决这一问题,既要用户提高信息鉴别意识,同时,作为内容供给方的平台企业也需承担起责任,对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和把控。值得宽慰的是,已经有企业开始这样做了。
7月30日,百度健康正式启动面向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患者大众的“满天星公益计划”,联合10万名医生共建超1亿条AIGC科普、打造100个头部专家IP,并为1000名医生免费打造数字分身,助力医疗资源更加普惠、提高大众健康素养。
“健康领域无小事。”计划启动仪式上,百度健康总经理杨明璐表示:“我们将投入千亿流量、千卡级训推算力、千家媒体资源,为医院和医生提供稳定科普展现窗口,助力大众认知和患者信任度提升。”
真金白银的投入下,百度健康执着于做科普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是否能为健康科普打造出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又将对行业产生何种影响?
号召起全行业,为大模型“改作业”
在AI工具普及的今天,获取健康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这种便捷也带来了新问题。比如,健康信息杂乱、AI内容易出偏差的现象愈发明显。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健康管理部负责人冯程提到,如今,患者拿着从互联网或AI工具上搜到的答案来问医生的情况越来越多,但其中一部分回答其实是不全面的,甚至“南辕北辙”,因为医学诊疗方案会迭代、知识更新也非常快。
若过分依赖这类途径咨询,“这就容易给疾病诊治带来风险,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比如有高血压病人听信营养改善、吃保健品的说法,拒绝吃药,最后导致脑出血。所以,健康信息的权威性与个性化非常重要。”冯程认为。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一项《医疗健康领域大模型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大模型平均的医学知识问答准确率只有82%。如果长期被这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不仅将增加医生的沟通成本,也可能影响患者对正规治疗的信任。
以百度健康为例,百度健康医生服务部总经理李杰举例介绍称,在医学领域,大模型还存在一些触及红线的问题,比如询问孕妇禁用药,有的参考文献是捏造出来的。“哪怕做了最大程度优化后,模型直出的科普答案仍存在5%的幻觉,这是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百度健康拥有全网最大的健康科普内容平台,总计拥有健康科普内容6亿条,每天的医疗健康信息搜索量超3亿次、服务用户达1.3亿人。
这种内容体量下,无论是公司还是用户层面的容错率都非常低。那么,如何在确保AI大模型工具发挥最大效能的同时,保障生产内容的权威可靠,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是百度健康这次想要花大力气做“满天星公益计划”的原因。
目前,公司已与3300多位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平台连接起行业内超30万名公立医院医生和430余家行业学协会、医疗机构,希望在合作伙伴的助力下,共同打造“中国老百姓首选的健康内容和决策平台”。
“就像老师为学生检查作业一样,现在,我们想号召全行业共同参与进来,为大模型‘批改作业’,这样不仅能提高临床专家的写作效率,也能更直接地帮助到患者。”李杰解释。
AIGC+10万真人医生,让健康科普更高质、高效
在市场期待“AI解放人类双手”的当下,百度健康本次释放出的一个明显不同的信号是,引入更多“人”的力量和主体性,让AI发挥更好的辅助作用,提高健康科普内容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非单纯依靠它解决所有事。
在这个前提下,百度健康首先想达成的目标就是“提质量”。据介绍,公司将在在今年8月落地一套严格的“AIGC审阅权威科普”体系。从内容生产审核流程上,对于大模型生成的健康科普内容,要在百度AI智能审核的基础上,再增加百度健康医学中心的人工审核,以及合作的外部医生专家审核,共三道程序充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
百度健康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医典,用户对这种“AIGC+真人审阅”模式生产出的健康科普内容的满意度提升超过15%。
在“增效率”的环节,则是要最大程度发挥AI辅助人的作用。在平台大数据能力的支持下,百度健康会协助医生挖掘更多内容科普线索,通过AI生成脚本、匹配素材,再精准推送给医生。而医生通过百度健康超级工作台认领线索后,只需要上传自己的视频片段,就能生成个人形象的数字人视频,并经本人审阅后发布。
这样,医生就不必再困扰于找选题、剪辑等重复性工作,降低健康科普内容的生产门槛,带动越来越多的专业医护人员参与进健康科普的工作。
“现在,很多医生都是我们工作台的忠实用户,在‘数字人’‘AI灵感一键成文/一键成片’等工具的帮助下,医生做一条科普视频的速度可以由过去的2-3小时,缩减至如今的2-3分钟。”李杰表示。
福建省石狮市医院副院长吴晖南也分享了一个AI提高院内医生做科普的生产力的例子。“基层医院、医生的能力都有限,且本职工作非常繁杂,需要借助专业平台的帮助来提高效率。比如,我是一名内分泌医生,在做诸如‘糖尿病病人元宵节能不能吃汤圆’这种小话题时,数字人分分钟就能做出来,而且比干巴巴的文字科普更生动,人们的接受度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良性互动”,也进一步实现了医生价值的延伸。一方面,百度健康会为参与这项公益计划的专家、医生提供激励性计划;另一方面,这些由线上流量带来的关注度、用户反馈,也会反哺临床工作。
李杰提到,百度健康为这项计划投入大量流量支持,而“流量本质会为医生输送精准患者”。“我们在与协和、北医三院的专家沟通时发现,头部三甲从来不缺患者,但医生们也希望能接诊和自己擅长方向更匹配的病患,比如为肿瘤科医生推送精准的恶性肿瘤患者。我们将平台的3亿浏览人次流量和AIGC背书耦合在一起,这件事不仅对医生有价值,对科室和医院也有价值。”
以科技为起点,构建高质量健康科普闭环
当百度健康想要以“满天星公益计划”为支点,撬动10万医生共建权威科普生态时,其意义早已超越单一平台的业务布局——这是头部企业以科技力量重构健康科普行业规则的尝试,也是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服务场景。
政策维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曾格外提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因此,要不断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而百度健康将权威科普内容精准触达大众,相当于为这一目标搭建了“最后一公里”的传播通道。
正如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施琳玲所言,健康科普是打造医疗行业“互联网名片”的最佳抓手。而百度健康的流量优势与技术能力,则能够让这张“名片”更好发挥专业性与普及性。
从行业生态上来看,这项工作也破解了健康科普领域长期存在的权威机构内容触达率低、基层医生科普能力有限、大众辨别信息成本高等问题。以百度健康与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的合作为例,双方就发挥了百度地图的优势,在全国200多个地区发布卒中地图,标注出哪个医院可以接诊,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当然,营造合理的健康科普内容生态绝非易事。流量至上、利益驱使下,医疗健康科普领域也出现一些为博眼球而进行夸张解读,甚至是假扮医生、传播伪科学的情况。这种流量与专业的失衡,或许也是健康科普行业需要破解的核心矛盾。
毕竟从长远来看,健康科普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长期主义的品牌工程。对于百度健康而言,这种长期主义既体现在技术迭代上,比如从AI助手到医生超级工作台,持续降低科普创作门槛;还体现在生态沉淀上,比如从疫情至今5年来累计超1亿人次的免费义诊,到近期华北洪涝灾害中的物资援助、公益科普,“可靠”已经成为百度健康的品牌基因。
百度健康总经理杨明璐
“‘满天星公益计划’不是一次性善举,而是长期承诺。”百度健康总经理杨明璐强调。这或许也是健康科普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昙花一现的流量爆款,而是让每个普通人在需要健康知识时,都能最快触达“权威、易懂、可信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