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chatgpt

MIT最新报告:全球95%企业AI惨败!九成员工偷用ChatGPT续命

海角春藤 • 6 天前 • 196 次点击  

转载:新智元


直播预告




正文—文末有彩蛋


全球95%企业AI惨遭滑铁卢?MIT 26页爆火报告揭开真相:90%员工悄悄用ChatGPT高效办公,在科技、媒体行业掀起了效率革命。


全球95%搞AI项目的公司,基本都凉了!


这一惊人的观点,出自MIT的一份重磅研究报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报告地址:https://mlq.ai/media/quarterly_decks/v0.1_State_of_AI_in_Business_2025_Report.pdf


谁曾想,这份令人咋舌的报告,一夜之间刷屏全网。



难道AI这么快就进入寒冬了吗?事实上,真相远比各大媒体的标题精彩。


在这份26页报告中,隐藏了一个爆炸性的事实:企业史上最快、最成功的技术应用普及,正在高管们的眼皮底下悄然发生。


虽然40%的公司都订阅了大模型服务,但90%的员工依然会选择用「个人AI工具」悄悄干活!


一位VC投资人Kasra Khalili一句话道出了真理,「AI并没有失败,而是公司内部构建系统的失败」。



报告的核心看点如下:


· 普遍的误解:新闻头条紧抓「95%的企业AI试点项目失败」,但这仅指昂贵、僵化的定制系统。而真相是:90%的员工正积极使用个人AI工具(如ChatGPT)办公,掀起了一场史上最快的技术普及浪潮。


·消费级工具完胜企业级:昂贵的企业AI工具因为「死板、无法学习、脱离实际工作流」而被员工抛弃。相反,消费级AI应用则凭借着灵活性、适应性和即时性大获全胜。


·隐藏的生产力爆发:这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未被传统企业指标计量的生产力提升。最高的回报并非来自光鲜的营销应用,而是来自无人关注的后台自动化(如客服、文档处理),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开支。


· 革命始于员工:报告的结论并非AI失败,而是企业采购和管理策略的失败。AI技术本身是成功的,但成功路径是「从员工到企业」,而非「从企业到员工」。企业应当停止「自建」,转向「购买」并与供应商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向那90%已经找到正确使用方法的员工学习。


这背后,究竟揭示了什么现象?


01

90%员工偷用ChatGPT,自费上班


各大科技巨头AI项目,在内部推行虽然步履维艰,但大多数员工早就在私下「开挂」了。


MIT报告指出,「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在以某种形式将LLM用于工作中」。


其中,90%的员工频繁地使用个人AI工具,比如ChatGPT、Claude等,哪怕是40%公司订阅了官方服务。


换句话说,员工使用AI频率,是企业采纳率的2倍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影子AI经济」。


最关键的是,这些员工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他们在每周的工作中,每天都会多次使用AI。



这种普及速度,直接吊打当年电子邮件、智能手机、云计算的采用频率。


报告中,有个案例太真实了:


一家法务公司斥资5万美元采购了一款专业的AI合同分析工具,但一位律师本人在起草文件时却坚持使用ChatGPT。


本质原因,就在于AI生成的质量差,显而易见。


这名律师表示,「ChatGPT总能生成更优质的内容,即便我们的供应商声称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基础技术」。


如今,这一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


就连微软这样的巨头,办公室员工在家用的都是ChatGPT。


一直以来,微软不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客户中,大力推行自家的Copilot AI,效果不如人意。


去年春天,制药巨头Amgen高调官宣引入微软Copilot后,不过1年,全员纷纷转向了ChatGPT


企业级AI系统脆弱、设计过度,与实际工作流脱节,而消费级AI工具则因灵活性、易用性、即时性,广受好评。


正如一位首席信息官对研究人员表示,「我们今年看了几十个产品演示,可能只有一两个真正有用,其余的不是华而不实的包装,就是纸上谈兵的科学项目」。


当企业高管们还在摸索内部普及AI的门道时,员工们早已破解了「AI的密码」。


02

斥资5万美元,自研AI却败给了ChatGPT


那些登上新闻头版「95%失败率」,特指的是,企业委托供应商或内部开发的、昂贵且定制化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


这些工具,之所以推行失败,核心在于缺乏「学习能力」。


报告一针见血,企业级AI无法保存反馈、适应上下文情境,无法随着时间而改进。


直白讲,就是太难用了。


像ChatGPT这样的通用AI工具投入生产的成功率为40%,而针对特定任务的企业级工具成功率仅为5%


员工们纷纷抱怨,每次都要手动输入一堆背景信息,还不会从反馈中学习进步。


相较之下,ChatGPT之所以成功,就因为灵活且响应迅速,即便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而企业级工具则显得僵化呆板,每次使用前,都需要进行繁琐的设置。


这种学习能力的差距,在员工使用AI的偏好中,又映射出另一种现象——

70%员工在处理邮件、基础分析等快速任务时,直接找AI而非同事;但对于复杂的、高风险的工作,90%员工更信任人类。


这里的关键分界线并非关乎智能的本身,而是AI与人类在记忆与适应能力上的差异。


03

别再自研了,合作成功率翻倍


从更深层次看,「影子经济」并不是AI失败的证据,反而揭示了,传统企业指标无法衡量的巨大生产力提升。


员工们自行搞定了官方项目的集成难题,恰恰证明了隐藏的生产力。


MIT报告称,「影子经济」表明,只要能用上灵活、响应迅速的工具,个人完全有能力跨越GenAI应用的鸿沟。


一些具备前瞻性思维的公司,已经嗅到了机会。


他们努力弥合这一差距,从员工的自发使用中学习,在采购企业级方案前,先分析哪些个人工具能真正创造价值。


不仅如此,报告还甩出了一个挑战了传统的技术观念:企业应停止尝试在内部自建AI。


数据统计显示,那些与AI供应商合作的项目,67%能成功部署,而内部自建的只有33%。


一个最成功的案例是,那些把AI初创公司当做「业务伙伴」的企业,更注重实际业务成果,需要深度定制和持续改进,而非花哨的产品演示。


04

科技媒体狂飙AI

七大行业未被颠覆


放眼整个行业,也仅有科技、媒体,因AI发生了颠覆性的结构变革。


而医疗、金融、制造在内的七大主要行业,在AI应用实际上「慢半拍」。

整体表现为,AI试点频繁,但内部结构性变化微乎其微。



在医疗和能源领域,大多数高管表示,未来5年内没有裁员计划,也未预见会裁员。


这种审慎的态度并非失败,而是一种智慧。


这些暂未被颠覆的行业,正对AI的实施进行深思熟虑,而不是盲目冲入混乱的变革。


科技和媒体行业之所以发展更快,是因为它们能承受更高的风险。超80%高管预计,公司将在24个月内缩减招聘规模。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企业AI预算中,有一半都砸在了销售和营销上。



然而,真正赚钱的其实是,那些不起眼的后台自动化项目。


比如,通过AI取代外包合同,企业每年能剩下200万-1000万美元的客服和文档处理成本,还能砍掉30%外包创意费用。


更牛的是,这些收益没靠裁员实现。AI工具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并未改变团队结构、预算。


05

AI革命正在成功,一次由一名员工推动


MIT这份报告,并未证明AI的失败,恰恰揭示了——


AI的成功甚至已超出了企业的预期,员工早已走在了雇主的前面。  


技术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企业的采购和管理方式上。


那些能跨越GenAI鸿沟的公司,共同点是,加以利用能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的工具。



至于那95%没搞成的企业AI试点,其实报告已经指出了一条明路:跟着90%已摸透AI门道的员工学习。


Contextual AI创始人认为,GenAI项目失败根本原因不在模型,而是上下文重要性被忽视


一位制造业高管表示,「我们处理某些合同的速度是变快了,但仅此而已」。


显然,他未能看到全局。


处理合同的速度加快,当这一改进乘以数百万员工和成千上万的日常任务时,不就是最后大爆发的生产力?


总言之,AI革命没有失败,它正在每一次的ChatGPT对话中,悄然取得成功。


06

上市公司暴省万亿美元


另一份来自摩根士丹利报告,也从侧面印证了AI革命并未失败的观点。


其中的一项分析称,由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或能为标普500公司每年节省9200亿美元的成本——相当于总薪酬的41%,或2026年税前利润的28%。


而这个过程,将通过削减薪酬开支(裁员、自然流失、自动化)来实现。


报告的核心观点如下:


  • 预计90%的工作岗位会受到AI自动化或功能增强的影响。


  • AI智能体将重塑工作任务,而人形机器人将在物流、零售等领域直接替代人工。


  • 每年近万亿的效益,最终有望转化为13万亿至16万亿美元的市值增长,相当于其当前总市值的近1/4。


  • AI已不再是一个投机概念,而是驱动未来十年企业盈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先,在AI的冲击下,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日常消费品的分销与零售、房地产管理以及交通运输业是受冲击最大的几个行业。其中,由AI驱动的潜在生产力提升,预计将超过2026年预测收益的100%。


但对于半导体和硬件行业等,人力成本相对于其盈利而言占比较低的行业,可挖掘的AI价值潜力则相对较低。



其次,「完全自动化」与「任务级增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就是,软件应用中的AI智能体的作用,更倾向于重新分配任务,而非彻底取消岗位。


相比之下,以人形机器人形态出现的具身智能,则在物流和实体零售等行业构成了更直接的替代风险。


报告同时预测,在岗位替代的趋势下,全新的职位类别也将应运而生——从首席AI官(Chief AI Officer)到AI治理专家不一而足。


这与早期技术颠覆浪潮中,市场对程序员、IT专家和数字营销人员的需求激增如出一辙。



最后,分析师还指出,AI的全面普及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企业初期的重点将是依赖人员的自然流失和提升流程效率,而非立即进行大规模裁员,尤其是在那些由面向客户的岗位驱动收入的行业。


AI革命的浪潮已至,总的来说,无论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深入一线的微观洞察,还是来自摩根士丹利高瞻远瞩的宏观分析,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AI革命的浪潮已至,学习并拥抱那些灵活、高效的AI工具,将会帮助你抓住这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时代机遇。


参考资料:

https://venturebeat.com/ai/mit-report-misunderstood-shadow-ai-economy-booms-while-headlines-cry-fail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xtVvqwkX4 

https://fortune.com/2025/08/19/morgan-stanley-920-billion-sp-500-savings-ai-agentic-robots-jobs/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查看芝加哥大学和其他顶级高校中国学生录取信息:



视角学社免费赠送美本/多国混申工具书了!

《2026美本及多国申请工具书》即将重磅发布!这是由翠鹿升学榜与视角学社联合推出的第7本申请指南,年复一年,我们始终陪伴万千留学家庭度过每一个关键申请季。

随着翠鹿升学榜大数据日益完善,这本有着“全局视野、最新洞察、超强实操”的工具书年年焕新,力争让大家对申请流程、要点、最新申请政策了然于胸,帮助大家看清前路、熨平焦虑,让留学更有能见度!

我们真挚地邀请您和孩子,一同光临《2026美本及多国留学申请工具书》发布会并现场领取工具书!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报名现场活动
图片

相关阅读:

美国人均年薪千万的华尔街新贵,招了哪些实习生?

AI消灭中产!未来只有金字塔尖0.1%和99.9%的社会底层......

CS寒冬来袭!名校24届本科就业率不足50%,企业宁用AI不招应届生



转载:新智元,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扫码加入视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图片
图片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85923
 
196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