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High-Performance p-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Based on WS2 Monolayer Prepared by Liquid-Phase-Assisted Space-Confined CVD
通讯作者:冯丽萍(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Xiao Yu, Li-ping Feng,* Lingfeng Jia, Xin Zhang, Yunjia Huang, Pengfei Liu, Xitong Wang, Yulong Yang, Dongming Sun, and Ting Yu
在二维半导体向亚纳米制程冲刺的当下,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因其原子级厚度与可调控带隙被视为“后硅时代”明星材料,然而主流WS2器件始终受困于n型导电与低迁移率,难以构建互补型逻辑器件。西北工业大学冯丽萍教授团队提出“液相辅助空间限域化学气相沉积(LASCVD)+机器学习”双轮驱动策略,在不引入任何外来掺杂剂的前提下,一步合成出475 μm 的p型WS2单晶,并由此构筑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空穴迁移率高达46.87 cm2/V•s,开关比 105,稳定性与重复性俱佳,为二维 CMOS 集成提供了全新思路。
图1. (a)通过LASCVD法生长WS2纳米片的示意图;(b)空间限制法中SiO2/Si堆叠的示意图;(c)本实验中使用的机器学习流程图;(d-e)GBDT回归中WS2纳米片的MDS和NN指标特征重要性:(d)MDS;(e)NN;(f)根据GBDT回归的优化图。生长参数已优化两次。两个指标分别是NN(横坐标)和MDS(纵坐标);(g)通过CVD合成的纳米片在优化前后的代表性OM图像。未优化的OM图像(图的顶部),一次迭代优化后的OM图像(图的中部),以及两次迭代优化后的OM图像(图的底部)。
图1直观展示了LASCVD的独特之处:氨水与WO3前驱体在液相中形成配位络合物,熔点骤降,反应温度窗口被拉宽;随后SiO2/Si 衬底堆叠出仅100 μm的狭缝空间,抑制湍流与副反应,确保单层厚度均匀、晶界笔直。更关键的是,该团队将机器学习嵌入工艺优化循环:78组正交实验涵盖氩气流速、硫温、升温速率等8个参数,以最大晶畴尺寸(MDS)和单位面积形核数(NN)为输出,利用GBDT模型抽丝剥茧,发现氩气流速与硫加热温度对MDS贡献最大,而前驱体浓度与氩气流速共同决定NN。经过两轮迭代后,各工艺参数被优化,光学显微镜照片中晶畴由最初的“星罗棋布”变为“一镜到底”,视场中呈现475 μm的单晶WS2,为后续器件制作提供了材料平台。
图2. WS2
单层纳米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a)WS2单层纳米片的低倍率 TEM 图像;(b)高分辨率TEM图像;(c)微区的高分辨率TEM放大图像;插图是Fourier变换图像;(d)选区电子衍射(SEAD)图像;(e-g)不同功率下WS2单层的光致发光(PL)光谱及其解卷积拟合:(e)50 μW;(f)100 μW;(g)200 μW;(h-j)WS2纳米片中含有的元素:(i)W元素;(j)S元素;(k-l)WS2单层纳米片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k)W的窄扫描光谱;(l)S的窄扫描光谱;(m-n)WS2单层纳米片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m)大面积STEM图像;(n)图(m)中黄色框的放大图像。
图2是WS2的多维度表征。球差校正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在原子尺度下捕捉到W空位亮点——原本应呈蜂窝状排布的W原子阵列中突然出现“黑洞”,缺失比例经统计约为7%,对应的W:S原子比为0.89:2;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窄扫同样未见 WO3杂质峰,却清晰分辨出W 4f与S 2p的化学位移。变功率光致发光光谱(PL)进一步揭示了空位的电子学效应:在50 μW、100 μW、200 μW三种激发功率下,中性激子(XA)峰的占比始终高于文献报道的n型WS2中的XA峰,表明WS2晶体内部空穴浓度占优;缺陷态DTA峰的出现则直接对应W空位在带隙中引入的受主能级。拉曼光谱中LA(M)峰强度的增强也佐证了缺陷的存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显示,当4×4超胞中移除一个W原子后,价带顶附近出现局域杂质态,费米能级下移,空穴成为多数载流子,且随着空位浓度增加,价带顶能量进一步降低,空穴输运势垒持续减小。
图3.(a)测试器件的光学显微镜图像;(b)测试电路图;(c-f)基于WS2的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曲线:(c)不同VGS电压下的输出特性曲线;(d)不同VDS电压下的转移特性曲线;(e)不同VDS下的半对数坐标转移特性曲线;(f)迁移率和开/关比的统计。
该团队以p型WS2为有源层,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电学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输出特性曲线在不同栅压下均呈线性,证实了W
S2与电极的接触电阻很低;转移特性曲线随栅压负向扫描电流陡增,阈值电压左移,呈现p型开关特性。统计6批次50余个器件,最高值达46.87 cm2/V•s,开关比稳定在105量级,空气中存放30天性能衰减<5%,远优于此前通过化学掺杂、界面电荷转移或静电调控获得的p型 WS2。与掺杂相比,本工作制备的p型 WS2,其空穴迁移率提升2–3倍,且无需掺杂剂引入额外散射中心,工艺更为简洁、可控、可扩展。
从机理到工艺再到器件,该研究以“空位工程”取代“杂质工程”,让缺陷成为性能增益而非累赘。机器学习精准锁定生长窗口,空间限域抑制副反应,液相络合降低反应能垒,三位一体协同放大W空位效应,最终实现大面积p型WS2的可控制备。该制备工艺不仅适用于WS2,对MoS2、WSe2等其他TMDC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构建低功耗、柔性、互补型逻辑器件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与工艺基石。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Materials Letters,该项研究工作由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汉大学共同完成,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冯丽萍教授担任本论文的通讯作者。作者感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120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75227)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5JC-QYCX-059)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High-Performance p-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Based on WS2 Monolayer Prepared by Liquid-Phase-Assisted Space-Confined CVD
Xiao Yu, Li-ping Feng,* Lingfeng Jia, Xin Zhang, Yunjia Huang, Pengfei Liu, Xitong Wang, Yulong Yang, Dongming Sun, and Ting Yu
ACS Materials Lett. 2025, 7, 8, 2749–2757
https://doi.org/10.1021/acsmaterialslett.5c00566
Published July 1, 2025
Copyright © 2025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本稿件来自ACS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