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chatgpt

当AI不等你开口就主动干活:实测ChatGPT Pulse三大特点

快刀青衣 • 2 天前 • 61 次点击  

划重点

 把ChatGPT从“被动问答”推向“主动助手”的关键一步。


这两天我在体验ChatGPT的Pulse功能时,我突然想起了《钢铁侠》里的超级人工智能助手贾维斯。

你还记得电影里的那个经典场景吗?托尼·斯塔克刚醒来,贾维斯就主动汇报:“先生,您今天有三个会议,股市开盘后斯塔克工业上涨了2.3%,另外,您昨晚提到的那个新材料,我已经找到了几篇相关论文。”

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总会遐想,这种聪明的AI助手什么时候才能让咱们这种普通地球人用上。但这几天用了Pulse之后,我隐隐约约觉得——贾维斯式的AI助手,可能真的要来了。

我先给你介绍一下这个OpenAI新推出的Pulse到底是什么。它是山姆·奥特曼几天前在社交媒体上提前剧透,并称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个功能。

简单来说,Pulse相当于一份“AI晨报”。 在你睡觉的时候,AI助手不休息,基于你和它过去几天的聊天记录和记忆,进行默默地研究工作。如果你需要,且在你允许的情况下,它还能读取你的日历和邮箱。第二天,Pulse会用几张卡片呈现最相关的更新;每张卡片都可以单独展开追问或保存,不保存的内容当日就清空了。

而Pulse这个英文单词,既有脉搏的意思,也有脉冲的含义。所以起这个名字,其实隐含了让用户可以“把握动态”的意思这就对应了它“每天一次、看完就结束、不是无尽信息流”的产品设计

01 三天体验的感受转变

目前,Pulse这个功能只对每月200美元的ChatGPT Pro用户开放。我体验了三天,说实话,这三天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第一天,我刚打开侧边栏的“动态”功能。是的,Pulse这个功能,他们的中文翻译名字叫“动态”,感觉很精准,但没啥品味。然后我浏览了一下推送给我的几张卡片,配图也不太精美,我的内心不屑一顾,心里冒出两个字:“就这?”于是,我随便给它写了一句话:“我特别关注AI在各个领域的落地案例。”然后就退出了。

第二天,我打开ChatGPT,看到给我的最新推送,发现里面已经增加了四条AI在不同领域的国内外AI落地案例。例如,有国内的京东AI健康医院的导诊购药功能,还有多伦多Loblaw的自动驾驶卡车项目进展,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关注到的案例。

因为当天一共推了10张卡片,在前四张动态卡片之后,AI助手问我是否需要帮忙重点追踪某类AI应用落地,并给了几个选项,例如“医疗与健康”“交通与物流”“教育与学习”。这个过程就非常像你有一个能力很强的手下,在讲完报告后,贴心地问一句:“老板,你觉得怎么样?”

接下来的三张卡片是AI助手注意到我保存了不少云栖大会的内容,因此主动告诉我:“我这里还有一些云栖大会的重点数据,你写稿或者做分享时都会用得上。”

在这个阶段,这个新功能已经让我刮目相看了,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动态新闻简报的功能。

到了第三天,我把几个动态卡片点进去,进行了深度沟通。

比如,有一个卡片关注OpenAI新推出的职业评测框架,其中分成了核心内容速览、潜在问题分析等模块。这本身并不算特别出彩,但在最后,助手问我:“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用报告里的具体图表和横向排名,帮你做一个可视化的摘要。您需要吗?”

然后我只回复了一个“要”字,AI 就开始继续干活。这个话题,我居然跟AI沟通了七八轮,聊完之后,我自己都觉得很恍惚,因为最开始,我对这个评测框架一无所知,但是AI引导我一步步的挖掘信息,降低了我的提问门槛

在这个时候,我对这个新功能的看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认为它可能会对接下来全球AI的人机交互带来新的变化。

对,这三天来,我对这个功能的感受转变,就好像1815年法国报纸的变脸,对拿破仑的称呼从“科西嘉的怪物”一直到“皇帝陛下”。

此外,我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晨报关注方向。因为我是一个曼联的铁杆球迷,我让它帮我追踪球队的动态,主要是转会消息和比赛动态。不过赢球的话,可以重点介绍;要是输球的话,稍微隐晦点儿告诉我就行了,快点翻篇。

当然,这个命令我才刚刚告诉它,等有了具体的进展的话,我再和你分享。不过按照最近曼联的表现,我觉得可能很快就能看到AI如何用高情商的方式来告诉我输球的消息。

02 从“被动问答”到“主动助手”

理论上讲,这是把ChatGPT从“被动问答”推向“主动助手”的关键一步

AI在前面先替你把功课做好,再让你接力完成决策与行动就像有个贴身管家,在你睡觉的时候还在为你操心第二天的事情。这个转变就好比是从“你问我答”的客服热线,突然变成了“我懂你想要什么”的私人助理。

说实话,这个转变可不是简单的功能升级,而是整个人机交流方式的重新定义。在我看来,Pulse真正颠覆的地方有三个。

AI学“主动关心”

第一个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AI终于学会了“主动关心”

以前的AI是“你不问我不说”,而现在的Pulse则是“我观察,你随时问”。这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技术逻辑完全不同。

你看,这涉及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AI的“能动性”

什么叫能动性?用大白话说,就是AI不再是个“死脑筋”的工具,而是有了“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思考、主动行动。以前的AI就像一把锤子,你不拿起来敲,它就躺在那儿;现在的AI更像一个助手,会观察你的需求,主动提供帮助。

为什么AI在现阶段具备能动性特别重要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大部分普通用户其实不知道怎么“问对问题”。很多用户在面对AI时会“词穷”,不知道该问什么,或者问得太宽泛,得不到有用的答案。但有了能动性的AI,它会主动观察你的行为模式,主动提出可能有用的建议,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其次,能动性让AI从“单次交互”变成了“持续陪伴”。以前,你用完AI就关掉了,而现在,AI会持续关注你的需求变化,形成一种长期的协作关系。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AI真正变成了生活和工作的伙伴,而不只是偶尔用一下的工具。

最重要的是,能动性解决了“AI能力强但用户不会用”的矛盾。现在的大模型其实已经很强了,但大部分人只用到了它10%的能力。有了能动性,AI会主动展示自己能做什么,引导用户发现更多可能性。也就是说,AI可以去发现一些“你不知道但是你肯定感兴趣、想知道的内容”,这对很多有好奇心的人,会非常有帮助。

AI晨报“阅后即焚”

第二个是让我意外的设计:内容24小时后自动消失

最开始,有人说ChatGPT想要做AI领域的今日头条,但我真正体验后,发现从根本上还是有很大不同。

Pulse每天只推送5到10条卡片,看完后会明确告诉你:“今天的更新就这些。”然后,这些卡片会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对,今天28号,我已经找不到27号或者26号给我推送的内容了,如果哪个卡片没看到,那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个设计我第一次遇到的时候,觉得OpenAI是不是疯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恨不得把有用的内容收藏起来,你居然让它自动消失?

如果换成是其他产品,肯定是无限下拉刷新,让你一条接一条地看下去,恨不得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

OpenAI把这个称为“节制的资讯服务”。他们的逻辑是:我们要的不是你的时间,而是你的信任 。传统的信息流产品,商业模式是卖广告,需要你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但ChatGPT是订阅制,用户付费购买的是价值,而不是时间消耗。

这种“看完就走”的设计,反而增强了用户的期待感,就像每天早上的咖啡,成为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日常习惯。

不过现在仅仅是第一版的设计,就像他们上个月一刀切推出GPT-5模型时,把老的模型全部砍掉了,但因为用户批评太多,他们最终退让,老老实实地把之前的老模型又回滚了。所以这个功能未来会如何变化,现在要说还太早了。

越用越离不开的“数据飞轮”

第三个是最有意思的能力:越用越离不开的“数据飞轮”

这可能是Pulse最厉害,也最让人深思的地方。每次你对推送内容点赞或点踩,每次你深入点击某个话题,其实都在“训练”你的专属AI助理。它会记住你的偏好,调整推荐策略,变得越来越懂你。

我发现网上有海外用户分享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他之前在对话中,提到过自己是素食者,结果发现不用提要求,这个AI助手就自动筛选出符合饮食偏好的餐厅推荐。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循环:你用得越多,它越了解你;它越了解你,你就越离不开它这不是什么阴谋,而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是由真正有价值的个性化服务带来的自然结果。

但这也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当AI比你自己还了解你的时候,你还是你吗

我想起《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基安·戈哈尔与斯坦福团队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别让生成式AI限制你的创造力》。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许多用户和团队在使用ChatGPT时,只是简单接受了第一个建议就停止了探索。

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定势效应”,也就是一种认知偏见——人们倾向于早期、熟悉的解决方案,而不愿意更广泛地探索可能性

这个发现对理解Pulse这个产品特别有启发意义你看,传统的ChatGPT使用中,用户容易陷入“拿到第一个答案就满足”的陷阱。但Pulse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是等你问问题,而是主动推送话题,大大降低了你开启新对话的门槛。

更聪明的是,Pulse在推送内容的时候,会不断引导你:“我还可以帮你分析这个”、“你可能还想了解那个”。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在对抗定势效应,鼓励用户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对话。

研究者戈哈尔强调:“获得A级想法的团队,是那些与机器人进行多轮互动对话的团队。”从技术角度看,Pulse代表的是AI从“实时响应”向“持续感知”的跃升以前AI只能在你提问时才工作,现在它可以24小时在线,持续观察、学习和预判。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当年今日头条是如何“弯道超车”的?在传统搜索和门户网站还是主流的时候,今日头条通过每天主动推送个性化内容给用户,重新定义了信息获取的方式。

而现在,在大家还习惯于“有问题才找AI”的时候,Pulse开始主动推送内容,让AI从工具变成了伙伴

03 如何看待Pulse及类似产品发展

最后,我必须给自己先“叠个甲”。现在Pulse功能只面向每月200美元的ChatGPT Pro用户开放,而且仅支持移动端。

这个门槛其实挺高的,我和你介绍这个功能,并不是希望每个人都去购买这个会员,而是想带你看看顶尖AI产品功能带来的大趋势。

你可以回忆一下,2024年9月,ChatGPT给自己的付费用户推出了最高端的o1模型,这个模型标志着AI从“通用能力”转向“深度推理”的战略升级。但仅仅三个月,咱们国内的DeepSeek就上架了开源模型R1,实现了对o1推理的技术复现。

你再想想,当年iPhone刚出来的时候,也是天价,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但技术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先在高端市场验证,然后快速普及到大众市场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主动AI助手的能力就会逐渐下沉到更多产品中,让更多用户受益。特别是在产品应用和创新的层面,国内创业者的能力是非常能打的。

那么,在这个趋势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Pulse和未来更多类似的AI产品

如果你把它看作一个AI版本的“信息投喂器”,那确实有风险。你可能会陷入AI为你构建的信息茧房,只看到它认为你想看的内容,视野越来越窄。

但如果你把它看作一个“思考启发器”,那就完全不同了。它推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起点。你可以顺着AI的每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互动。而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在2024年9月13号,ChatGPT发布首个推理模型o1的那天,我在得到AI学习圈《快刀广播站》第242期里,就提到了我和罗老师的一个想法。下面是当时那篇文章中的原文:

我和罗胖都是重度的笔记用户,在讨论时,我们设想了一个通过AI让笔记“发芽”的功能。


现有的笔记软件,更多的是帮助你快速记录已经知道的内容,但存在两个痛点:一是你并不知道哪些相关信息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因为你还不清楚它们的存在;二是几年后,你可能完全忘记了某条笔记的背景和细节,无论是搜索还是询问AI,难点不在于找不到,而在于你不知道该怎么问。


我们设想的“发芽”功能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每当你记录一个想法或摘抄内容时,你可以主动点击“发芽”按钮,然后去睡觉。第二天醒来时,这条笔记的下方,会自动生成许多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而这些信息可能是你从来没接触过的。

罗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记下了一句加缪的金句,“发芽”的方向可能有两个。一是其他名人或书籍中谁提到过类似的说法;二是加缪本人还说过哪些经典名言,扩展出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同样地,AI会根据对你个人爱好的理解,那么同一张图片,可能生成的发芽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同一张黑悟空的图片,投资人看到的发芽结果可能是关于游戏的投资和收益分析;游戏玩家则会获得攻略和玩法;设计师可能会看到游戏中的建模和美术细节;而旅游爱好者则可能收到有关山西小众寺庙的推荐。


那么我们现在看的每一本书,每一节课,每一段语音,每一张图片,都会是一颗种子,让AI把它变成非常茂盛的森林。

现在整整过去一年,对于Get笔记来说,做了很多在信息和笔记搜集方面的功能。虽然“发芽”功能到现在还没有上线,但是这次ChatGPT上线的Pulse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接下来将在得到的学习助手和Get笔记里,帮助更多用户不仅是把知识更好地记下来,更能更好地用起来。


福利领取


这篇文章是我在得到AI学习圈里的日更内容。除了每天更新的AI专栏外,AI学习圈里还有不同行业的AI落地案例手册,和不同主题的实操课程,希望带你上手、用好AI。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AI学习圈官方小助手,就可以领取一张AI学习圈体验卡。


推荐阅读


国务院重磅AI新政发布,未来10年最大机会在哪里?

GPT-5发布,普通人必看的8件事

从“缸中之脑”到“OK Computer”:实测Kimi最新的超级智能体

一周的数据分析现在几秒完成,一位医生如何用AI给工作减负?

Get笔记上线“智能拍书”三大功能,破解阅读笔记难题


设置星标



👆👆tips:亲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你关注了我,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快刀青衣”名片,设为星标🌟,每次文章更新,都会自动推送。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得到AI学习圈】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87306
 
61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