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特定学科的定义越来越含糊,交叉学科成为机器学习的特点。同时,人类在脑力层面进一步依赖机器,并逐渐把更多大脑思考和不可解析的问题交给机器来执行。这其中也涉及到“力量”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在许多由机器辅助或代替人类处理问题的领域里,如无人系统、量子计算、纳米科技、物联网等,机器的“力量”还不够,原因在于:现有的许多模型和算法还达不到机器学习的需求。截止今日,人类在算力方面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1956年,Rosenblatt发明第一台基于感知机的神经计算机,“Mark 1感知机”,仅包含512个计算单元。这台感知机只能进行初步的数据分类,但无法进行更复杂的算法分类和数据分类,因为算力不够,后者需要用到更复杂的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低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模型性能差,二是算力不够。算力实际上就体现了软件与硬件应如何结合、发展。1965年,Gordon Moore建立摩尔定理,提出: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翻一番。为什么每隔18个月就要翻一番呢?这是为了提高算力和算法的可实现性。随后,在1980年,芯片技术出现。这是信息时代最伟大的贡献。计算机芯片加上互联网,专家系统的投入使用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到了1999年,英伟达为了提升算力,提出使用 GPU进行并行计算,于是出现首个名义上的GPU:Nvidia GeForce 256,算力为50 GFLOPs。这为算力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也实现了人类脑力的迁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Alpha Go使用176个GPU、1202个CPU,在围棋上战胜人类。包括后来2016年,AlexNet性能的提升也得益于GPU,并开启深度学习的黄金时代。由此可见,算力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有着关键影响。兴,算力也;亡,算力也。算力的不足,将会导致人工智能的衰落。在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无人驾驶和无人系统等领域,我们需要用到的算法和模型越来越复杂。其次,在互联网影视、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行业,据调查,流媒体视频占全球互联网下行流量的58%,2019年8月国内互联网终端数量突破20亿,每月超过20亿的注册访问量,每分钟高达500个小时的上传视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军事AI的快速发展,军事技术对算力的需求也逐渐增长,然而电子摩尔定律逼近极限,传统芯片瓶颈凸显。举个例子,在中程导弹和远程导弹的研发中,光纤牵引头是一个关键点,用于探路与开路,但由于算力不够,导弹的飞行速度被制约。如果算力能将飞行识别的速度提高到纳秒级、甚至是皮秒级,那么导弹的飞行速度就能提高。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对算力需求呈指数增长,如何从硬件与软件上提高算力,成为国内外科研者的研究热点。算力颠覆性提升、催生新国防武器和新应用也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体现。最近,MIT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家Charles Leiserson 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Top: What will drive computer performance after Moore's law?》。他们在研究算力上,就上千篇文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深度学习正在逼近现有芯片的算力极限;计算能力提高10倍相当于三年的算法改进;算力提高的硬件、环境和金钱成本将无法承受。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越来越高,发展AI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据Intel Nvidia OpenAI的调研显示,尽管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快速增长,但算力的提升速度却逐渐放缓: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如何提升算力呢?全世界都在讨论,最后得出:可以通过芯片架构创新,研制神经网络专用芯片,以实现算力的提升,满足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在国内,有地平线、寒武纪等企业专门在做人工智能芯片。Google TPU Array做的则是神经网络的专用芯片。比方说,Alpha Zero便是用了5000个TPU的芯片训练40天,学会下围棋,还拿了国际NO.1。针对人工智能算力提升的变革,研究人员提出了几个不同的途径,包括:量子计算、存算一体架构、类脑计算和光电智能计算。1、量子计算:近年来,谷歌、IBM等名企纷纷看中了量子计算的的指数级计算能力,能够适用于大规模计算场景。但是,搭建量子计算至少要占用100平米的大房子,因为要保证在特定时间段内捕获的量子的相关性要强,而且在持续工作中的稳定性要高。所以,量子计算其实属于特殊的计算应用,对当下,或未来10年、20年的AI算力提升是有难度的。我们希望将算力提升应用到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特殊计算。2、存算一体架构:存算一体架构使用了忆阻器阵列,存储和计算是一体的,相当于不用先调用内存中的数据再进行计算,因此能大大提升算力。3、类脑计算:类脑计算的目的是希望机器能够逼近人脑的计算,这样也能够提升一定的算力。4、光电智能计算:如果将光电智能计算和存算一体架构、类脑计算成功结合起来,算力的提升至少能满足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彼时,我们便能证明,人工智能不是泡沫,现有的难题是因为算力技术遇到了瓶颈。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电气工程教授Paul Prucnal专门对光计算进行了理论推导,推导的结果是:如果用光计算,算力能提升3个数量级。而且,光计算是不需要耗电的,功耗又能下降6个数量级。有了理论的保障后,研究人员提出做光电计算,有望实现速度千倍提升、效率百万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