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机器学习算法

【熵一荐读】别害怕深度学习苦,那是看世界的路!

熵一荟 • 4 年前 • 182 次点击  

「舒适区」这个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跳出舒适区,成了很多人奋斗的目标。

其实,在我们日常阅读过程中,也容易禁锢在我们熟悉的舒适区中,而难以成长。所以,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了那么多的书,为何一点长进都没有”。或许,你试着倒逼自己一把,会发现原来不敢啃读不懂的书,竟然能带你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1.

你在阅读的舒适区里待太久了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

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在舒适区,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

在伸长区,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

到了恐惧区,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比如,被推荐去看世界名著,翻几页就表示外国人写的书我看不进去。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地名,缺乏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无所适从,重思想轻情节,除了被称为西方通俗小说之王,被拿来和金庸做对比的大仲马,他们很少拿曲折离奇的情节吊住你。这些曾经都是我理解力的障碍,但我不想错过被时间洗礼过的经典。

从简单一些的《简爱》、《红与黑》,再到大部头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琳娜》、《卡拉马作夫兄弟》,硬着头皮看下去,并不想刚开始想象的那么难读,克服了“外国人的书我看不进去”的刻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2.

没有难度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钢琴家学习琴技,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一周后他才能勉强弹奏完整的曲子。

本以为钢琴家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钢琴家之后给出的琴谱一首比一首难,越来越超出了年轻人掌握的技巧。

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向钢琴家提出疑问,钢琴家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年轻人弹奏第一天的曲谱,年轻人惊讶的发现,曾经对他来说生涩的琴谱已经在他指尖化为了优雅流畅的旋律。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的书,也会有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比如啃完《亲密关系》,对建立亲密关系有系统的认知,再回头看情感鸡汤可能就会觉得肤浅难忍。阅读也应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

读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书,理解力才能突飞猛进地提升。

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安排,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

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

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吗?

3.

只读“有用”的书,根本不是阅读

除了在阅读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阅读广度层面的——读大学时,容易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关的书籍。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则成了最大的阅读动机。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学,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课,有一个学年课表里多了一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

老师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顿悟一般突然理解了我从小长大的村子,理解了中国为什么是个熟人社会,也明白了就算当今中国攻城拔寨一般地城镇化,就算乡村如坦克过境一般地衰败和没落,乡土社会的规则仍然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就开始想,我学的是新闻学,我就只学新闻相关的东西吗?《乡土中国》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帮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所生活的社会,我从小到大的经历。

如果只学习新闻相关的东西,我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帮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角?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并不是想换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不受专业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到“君子不器”四个字,脑子里电闪雷鸣。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教育,是为了服务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

但君子不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工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抗这种体制。

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阅读,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陷,并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缺陷。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阅读动机之一。

当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我总觉得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应该让自己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

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看。

4.

做一个“荤素不忌”的阅读者

我理想中的阅读者,应该是“荤素不忌”的。他既可以严肃脸地给你讲《国富论》,也可以不正经地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色情小说发表一番高论,既可以结合实例谈论《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中提到的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也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念一段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

典型的待在舒适区行为,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倾向。希望通过阅读有所长进的我,很怕变成这样,曾经故意针对性地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因为我觉得读饮冰室,可以养浩然之气,可以洗掉文字的矫作感。

我相信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太狭隘的喜好是给自己设限。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并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个博闻强记、有趣有料的人,所以在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现在只有一个极其简陋且不完善的框架,但我总会慢慢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舒适区,是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对自己要有量的要求。不要拿质量比数量重要当挡箭牌,放任自己。

你确实是在看好书,你确实拥有很多书,可是高兴看一会儿,不高兴就停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到底有多少知识增量和思想增量呢?你只是看起来在认真阅读罢了。

试着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读得多快多好。

跳出舒适区,才能野蛮生长。


来源:金融智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熵一资本公司无关。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微信删除。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73426
 
182 次点击